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之窗>地市动态

网络中国节·端午 | 【珠峰网评】“粽”享端午 情深意更浓

发布时间: 2024年06月10日 文章来源: 日喀则市委网信办


时临仲夏,岁至端午。在这个粽叶飘香的传统节日里,粽子无疑是街头巷尾烟火气的代表之一。如今,花样翻新的各式粽子争奇斗艳,不仅征服了“吃货”的味蕾,也让传统端午常过常新。在这一天,我们不妨吃一口香糯的粽子,细细品味包裹在粽子里的传统家常味,感悟厚重的端午文化。

以“粽”为媒,品味端午的文化传承。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覆盖面最广的传统节庆食物之一。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盛大的龙图腾祭祀习俗,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美食。现在,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祭奠,成为端午节包粽子最醒目的文化符号。这场延绵两千多年历史的节俗传承,虽然内涵不断演变,但魅力有增无减。华夏儿女那种对爱国主义的褒扬、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始终不变,粽子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一种寄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飘出的不仅是粽叶的清香,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清芬。

以“粽”为媒,品味端午的家国情怀。对中国人来说,粽子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沟通交流的载体,人们需要在传统节日中感受人伦情感、涵养家国情怀。今天,粽子的味道越来越能为我们提供富饶的文化财富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从唐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到宋词“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再到元曲“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从闻一多的《端午考》,到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再到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咸鸭蛋,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积淀着端午带来的家国情怀,是华夏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中国人吃粽子,吃的就是一个“情”字,在家国情怀中积蓄奋进力量。

以“粽”为媒,品味端午的美好期盼。传统端午节的魅力,就在于恰如其分地释放和点燃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粽”“中”同音,古时,人们用红枣作馅包粽子,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参加科考的学子们考前吃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粽“宗”音近,所以家家户户过端午时都要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传承至今,每逢有重要的考试,送粽、吃粽也是必备,都是为了图个好彩头。就这样,种种美好的小愿景,年年复复镶嵌进日常的生活里,流淌千年。诗意厚重的端午节,在人们亘古不变的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企盼中得以赓续传承。

以“粽”为媒,品味端午的幸福生活。年年端午粽,岁岁味不同。随着社会的变迁,现在的粽子越来越散发出幸福生活的味道。当前,我们已经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新时代的“端午粽”越来越“甜”、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可见、可感、可触。此情此景,怎能不为赶上好时代而无比欣喜,又怎能不为国泰民安、热气腾腾的幸福图景而尽情“粽”享美好生活?(仲巴县委宣传部 印利彬)

(编辑:谭露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