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长久之策  行固本之举—新西藏70年系列述评之稳定篇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15日 文章来源: 西藏日报

70年前,随着《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一个崭新的西藏从此屹立高原。

70年奋蹄扬鞭,70年日新月异。西藏的发展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形成了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疆巩固的良好局面。

如今,幸福平安、和谐稳定已是西藏360多万群众最真切的感受。

夯实稳定根基

“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总结和完善党的治藏方略,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实现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提供了根本遵循。

70年来,西藏深入贯彻落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构建起了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

   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农牧区面积占95%以上,农牧民人口占80%。没有农牧区的和谐稳定,西藏的长治久安就无从谈起。

农牧区稳定,西藏稳定的基础就牢固。

“要把基础性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总书记情深意切的殷殷嘱托,如今已在高原落地生根,并转化成生动的实践。

针对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在农村执政根基不牢等问题,2011年10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区、地、县、乡四级联动,每年选派2万多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全区5464个行政村(居委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手把手算细账、谋发展,心贴心办实事、解难事,实现了干部驻村全覆盖。

这是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干部下基层活动。

10年弹指一挥间,20余万名驻村队员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心连在一起,劲儿使在一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和反映强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推动了农牧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从此,雪山深处、草原尽头,农家小院、牧场帐篷,都留下了驻村干部们一心为民的脚印。

稳定的根基,取决于民心向背。“强基惠民”只是夯实这根基的其中一块“基石”。

实现干部驻寺常态化,利寺惠僧政策全面铺开,广大僧尼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广大僧尼和信教群众自觉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寺庙更加和谐稳定;

以强化社会面管控为有效途径,以便民服务、维稳处突为首要职能,实现维稳措施全覆盖;

工作重心向基层特别是农牧区挪移,资源投放向基层倾斜,以改善民生为关键举措,在广大农牧区基本形成了现代社会管理的新框架;

……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十项维稳措施,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深深根植高原大地。

今天的西藏,秩序井然,一派祥和。

全面深化依法治藏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重视法治建设分不开。

70年间,西藏的法治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时间回到2015年,春节刚过,山南就开始了一个“大动作”——法律进万家。这是当时人口36万余人的山南在推进“依法治地”,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大胆尝试。让群众懂法,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透露出的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7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结合我区特殊区情和实际情况,坚持依法治藏、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西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阳光普洒高原,法治思维落地生根,一个个事关法治进程的成绩铺写开来。从曾经毫无人身自由的农奴,到今天依法享有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利,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融入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大潮中。

2018年6月,全区首个以“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朗扎个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在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建成。2020年5月,那曲市人民调解员实训基地在朗扎调解室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自治区司法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服务大局、维护稳定的能力水平,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的生动实践。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新特点,全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牢牢抓住矛盾纠纷这个“牛鼻子”,努力维护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共组织矛盾纠纷排查29796次,调解矛盾纠纷4965件,调解成功率达93.7%;与此同时,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8.1%,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70年的实践足以证明:在西藏这样一个边疆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公正、民心稳定、长治久安,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社会管理工作,维护西藏人民的切身利益,促进西藏由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

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维护稳定工作放到西藏工作全局中来思考,放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局中来谋划,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随着党和政府把关怀与温暖送到各族群众的心坎上,广大群众尝到了“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甜,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实现了“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的积极转变。

民心所向,力之所使。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下好“稳定”这盘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实施维稳措施全覆盖。

“拉萨的治安非常好。”这几乎是所有到过拉萨的人的共同感受。

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为民、亲民、便民、安民为切入点,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2011年亮相的“网格化”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如今已形成为“具有西藏特点”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了社会服务管理无缝隙、无盲点、无空白。

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先后在全区建成698个便民警务站,全天候24小时执勤巡逻。警务站把服务管理分成一个个网格,形成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3分钟警务圈”,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把琐碎而繁杂的服务工作做得更贴民心、更顺民意,是我区创新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项重大举措。

随后实施的“先进双联户”创建活动,更是将这一创新之举引入了城乡社会治理工作中。将“双联户”服务管理工作与“1+5+X”的网格工作力量进行对接,形成以乡镇综治办和派出所为核心,以社区民警和治保人员为骨干,以村(居)民联保组长为基础的社会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触角的延伸,实现了解决问题一通到底、社情民意一传到顶。

阿里地区改则县改则镇地处偏远、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成为联户工作的重点之一。该镇投入1.2万余元购置了紧急呼叫器,并分别安装在救助对象和户长的家中。如今,无人看护的古稀老人次仁顿珠用自己家中的小“神器”,随时都能呼叫户长寻求帮助。

“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大到一个城市、一条边境线,小到一座寺庙、一个联户单元,更精细、更科学的服务已成为做好管理的“先遣军”。

    如今的西藏,幸福、平安、和谐、团结。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带给群众的是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