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援藏答卷】雪域樱莓红——尼木团队援藏工作纪实
编者按
援藏工作,不仅是党的治藏方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是新时代援藏精神的赓续传承。30多年来,一批批来自首都各行各业的援藏干部人才奔赴雪域高原,与当地干部群众团结携手、共同奋斗。他们如同顽强的格桑花,始终以“革命理想高于天”为炬,以“一茬接着一茬干”为犁,在京拉两地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下,坚持首善标准、立足拉萨需求,谱写出一幅幅民族交融、产业跃升、治理革新的壮阔图景。他们以实干为笔,以民心为纸:基础设施筑牢振兴根基,产业援藏打破地域藩篱,文化赋能激活发展引擎,教育帮扶点燃希望火种,医疗协作守护健康防线,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团结伟力。我们将陆续推出【我们的援藏答卷】系列报道,记录跨越山海的使命接力,聆听新时代援藏人用生命海拔丈量初心的铿锵足音。
★
在青藏高原南麓,尼木县的雪山草甸间,活跃着一群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他们带着首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世界屋脊”书写着对口支援的壮美篇章。
自2022年第十批援藏工作启动以来,李明杰、孙长策、牛尧琪、高玉涛、刘凡、付文斌六位同志组成的尼木援藏团队,始终扎根边疆、服务群众,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在产业帮扶中厚植发展之根,在民生改善中绽放幸福之花。三年时光荏苒,他们用汗水浇灌高原的每一片希望,让援藏精神在雪域高原闪耀出璀璨光芒。
尼木援藏团队领队
尼木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李明杰:雪域高原的“领航舵手”
三年来,李明杰始终将党建引领作为援藏工作的“根”与“魂”。他主持召开支委会35次、党员大会18次,带领组织支部成员在党的二十大知识竞赛中斩获优秀组织奖,8名党员荣获个人优胜奖,团队2024年获评“北京榜样·支援合作先锋”称号。
三年来,尼木团队共争取市级和顺义区援藏资金2.03亿元,精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公共服务及特色产业发展。尼木县民族团结公园建成,改善尼木县宜居环境,为群众提供活动场所,提升群众获得感。海拔4700米的朗堆村幼儿园建成开园,让牧区儿童实现“在家门口上学”。组织70名师生先后到北京、青岛参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传承红色基因,爱国励志成才”“海疆万里行·北海之旅”研学活动,让师生切身感恩祖国,厚植师生强军爱国情怀。
产业援藏中,他推动樱桃、草莓特色种植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牧民就业和增收。通过开展进机关、进食堂、进商超活动,与16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消费帮扶合同,三年来完成消费帮扶产品1196万元。
尼木援藏团队副领队
尼木县委常委、副县长
孙长策:产业振兴的“破局先锋”
三年来,孙长策牵头编制《尼木县清洁能源整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动中核、华电等总投资30亿元的风光电项目落地,2024年中车尼木风电装配产业园建成,标志着尼木县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在商务经信领域,他创造了多个“第一”:分管期间尼木县“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零突破、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实现零突破。他推动拉萨高新区签订“飞地经济”协议,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文旅产业中,借助藏香产业园、“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平台,加大创新非遗产品加工力度。组织参加推介活动,参加“北京文旅消费帮扶直通车”、北京文博会、北京服贸会等会议活动,围绕尼木特色旅游资源,依托北京市场资源、优质文旅企业,对县域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第二、三届藏香文化旅游节,进一步加强“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尼木援藏团队
尼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
牛尧琪:高原农业的“科技播种者”
2022年7月以来,牛尧琪赴尼木县任职。他扎根雪域高原,深耕高原特色农业,166次深入吞弥产业园区调研,面对高海拔地区特色水果种植业品种单一、品质不佳、产量较少的情况,加强前后方联系,充分发挥顺义区种植产业先进技术,指导尼木县特色种植,推动“龙湾质造”与“尼木净土”深度合作。三年来樱桃产量1万斤,销售额87万元;草莓产量1.9万斤,销售额39万元。
三年来,他两度获评先进个人,2022年、2023年公务员考核连续优秀,以实干与担当在高原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用青春与汗水诠释援藏使命。
尼木援藏团队
尼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
高玉涛:民族团结的“纽带编织者”
高玉涛以 “三交” 工作为核心,扎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年间,他精心组织12期交流活动,累计覆盖262人次,其中教师学生4批次78人次,专技人员与村干部8批次184人次,通过带领赴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学习,有效提升尼木县事业专技人员综合能力与业务素质,为尼木县发展储备人才。同时,他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紧密衔接尼木县与顺义区,三年推动实施14个北京援藏项目,涵盖产业支援促进就业类4个、民生改善类3个、民族交流类3个、文化教育支援类4个,有力促进两地深度协作,在携手共建中取得丰硕成果。
尼木援藏团队
尼木县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刘凡:消费帮扶的“市场开拓者”
刘凡秉持“援藏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担当,在援藏工作中成绩斐然。在消费帮扶领域,他走访尼木县驻顺义直营店并提出改造建议,于重大活动期间搭建尼木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积极开展高原拉萨特色产品推介活动,有效推动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销售额增长。同时,他组织实施市场支援引导资金项目,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近2000 万元,激发市场活力。项目管理方面,刘凡深度参与援藏项目从前期规划到落地执行的全过程,通过优化流程细节、实时跟进项目进度,督促各部门明确节点任务,加快建设步伐,确保项目按时竣工并投入使用,保障了援藏项目的高效推进。在智力支援工作中,刘凡广泛征求各单位申报意见,科学拟定项目计划表,合理平衡各申报项目经费,累计安排项目近100个,预算经费1000余万元,使1000余人从中受益,为当地发展注入智力动能。
尼木援藏团队
尼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
付文斌:雪域攻坚的“项目指挥”
三年来,付文斌始终将项目建设视为推动尼木发展的“引擎”。组织多次北京援藏项目调度会,编辑项目进度简报,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他认真做好“十四五”期间项目调整工作,科学谋划并启动十五五项目储备,期间督促指导项目建设30余次,涉及农业、教育、民生等相关领域。援藏30周年展览期间,他负责整体项目协调推进工作,展览吸引超 4 万人次参观,全面展现了北京援藏成果,收获广泛社会好评。
2022年获评北京援藏指挥部先进个人,2023、2024连续两年考核优秀并于2024年荣立尼木县三等功,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默默坚守。
李明杰、孙长策、牛尧琪、高玉涛、刘凡、付文斌六位同志,深耕雪域高原,用一千多个日夜的坚守,在尼木县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60个援藏项目拔地而起,2111万元顺义支援资金精准滴灌,1.82亿元北京市援助资金激活发展引擎,1196万元消费帮扶款物带动产业发展,262名基层群众通过交流活动开阔视野…… 他们是产业帮扶的“工程师”,让草莓、樱桃在4000米高原结出“幸福果”;他们是民生改善的“贴心人”,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偏远乡村;他们是民族团结的“石榴籽”,让京藏情谊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生根发芽。
(编辑: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