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30日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水鸟翔集。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全景。记者 常川 旦增西旦 摄

护林员在巡逻。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习近平乘车来到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七月的雪域高原,天高云淡。

站在位于林芝市巴宜区的尼洋河大桥上,目之所及,水阔波幽,群山如黛。

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乘车来到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用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做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定不移建设美丽西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如今,行走在辽阔的雪域高原,湖泊澄净、森林茂密、雪山巍峨、牧场广阔,美丽西藏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以前,由于受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雅鲁藏布江一带沙化严重,植被变少,到了河水泛滥期,汹涌的江水更是肆意破坏良田土地。那时候,沙尘天气频发,一到下午风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位于雅江沿岸的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色果拉村的村民们经常灰头土脸。风沙不仅对村里的房屋造成损坏,也给村民的健康带来威胁。

这样的情况必须作出改变。2008年,乔次仁被选举为色果拉村党支部书记,第二年他便开始带领村民实施防沙造林工程,制定了每年种树面积两千到五千亩的任务,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过。十多年间,色果拉村已经种了几十万棵树,种植面积接近七万亩。

现在的色果拉村,绿树掩映、景色迷人。宽敞笔直的水泥道路,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一栋栋特色鲜明的工布新居错落有致。庭院里,鲜花怒放;居室内,窗明几净。村民们热情好客,脸上挂着笑容、写着幸福。

当了二十多年村干部的乔次仁深深体会到植树的益处,十余载不间断的植树造林,让这里的生态逐渐恢复,乔次仁的脸上充满了自豪。

当然,色果拉村发生的变化只是我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就将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有关规划之中,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先后投入73.63亿元,实施了源头生态修复、干流河道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流域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和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流域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21日,在向总书记汇报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说,目前雅江流域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4%、水质均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水清河畅岸美,言语中满是西藏环保人的热忱与自豪。

人人参与生态保护

“我们站是守护原始森林的第一站,这个口子必须守好。”前不久获得全国“最美生态护林员”称号的林芝市米林县丹娘乡鲁霞沟管护站生态护林员白玛次仁说,他每天都要巡山,防止有人偷采偷伐。

今年已经72岁的白玛次仁一辈子都生活在丹娘乡鲁霞村。他和另一位护林员,68岁的索朗次仁常年守在鲁霞沟沟口,那里的原始森林内生长着雪莲花、云杉等珍贵植物,生活着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白玛次仁通过耐心细致地走访宣传,使村民爱林护林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不断提高,在鲁霞村形成了森林资源严禁破坏、护林防火、警钟长鸣的浓厚氛围,为护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慢慢地,鲁霞村的村民都成了保护森林资源的卫士。村里还会组织群众在村子周围的道路沿线清理垃圾和枯死的树木枝干,消除山火隐患。

总书记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

为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我区不仅采取最严格的环保措施,也充分调动各方面尤其是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长效机制。

仅2021年,我区就有46.62万人加入到了生态保护岗位上来,这些岗位都由像白玛次仁这样的普通农牧民担任。“我做这份工作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家乡的山和树,为了子孙后代。”白玛次仁老人的话代表了西藏高原无数护林守山人的心声。

生态保护拓宽致富路

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近年来,为加大生态富民力度,我区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支持力度,2021年转移支付达到31.39亿元,较2020年增加5.46亿元,增长21%。同时,为了加快林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区在林业发展相关政策指导下,逐步克服市场管理松散、生产技术水平偏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等短板,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经营,借助本地丰厚的林下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林下资源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为群众带来了看得见的“红利”。

在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一块块草方格整齐有序地被固定在沙堆上。从示范区附近的扎囊县扎其乡充堆村、罗堆村赶来的村民正在制作小木棍,用来固定草方格。

“一天可以挣180元,一年下来大概有4万元收入。”正在制作固沙小木棍的达娃坐在简易棚下,笑呵呵地和记者交流。他说,他家就住在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离干活的地方不远,既能顾家,又能增加收入,他很满意。

在工布江达县巴松错景区,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进入茂密的山林深处,可以听见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欢声笑语,非常热闹,这是一群游客在当地农牧民的带领下在采摘野生菌,体味采摘和野外的乐趣。游客支付给“引路人”一天150元到200元不等的费用。

如今,在雪域高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祖国的西南边疆已经构筑起一道严密的生态安全屏障。(张猛 王珊)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