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重要论述在雪域高原成功实践系列综述之五
拉萨市达孜区塔杰乡的生态美景。 本报记者 潘多 摄
金秋十月,雪域高原风微凉、叶绚烂、山壮丽、湖静美,景色怡人空气新。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更足。
深化制度创新 领航生态文明
2019年,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勒村、隆子县玉麦乡玉麦村、琼结县拉玉乡强吉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10月,山南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细数党的十八大以来山南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制度体系的确立让山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愈加宽阔。为推动绿色发展奋力走在全区前列,山南市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四梁八柱”:建立市、县区、乡镇、村居四个层级制度,明确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促进产业生态化与循环化、繁荣生态文化等六大工作重点,切实做到目标明、方向清、行动快、步履坚。
山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是我区坚定不移贯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也是《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深入实施的具体体现。
只有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3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打下坚实法治基础。
与此同时,我区还编制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规划(2021-2035年)》,出台《关于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实施意见》,不断健全完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政策保障体系。
生态保护的措施越发严格,西藏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保持良好:绿色,已是广袤高原的生动底色。《2021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西藏现有森林1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2.31%,已记录的野生植物有9600多种。
坚持绿色发展 厚植生态底色
秀水环绕、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宜,这是对林芝这个森林城市最贴切的形容。
“83.2米!科学家在西藏发现中国最高树。”此前,在察隅县成片高大的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中,科学家发现了新“树王”。对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柯说:“该区域之所以能够保留如此高大完好的原始森林,得益于优越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以及极少的人类活动干扰。”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突出的优势,保护好西藏的绿水青山,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是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明确将“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纳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求“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西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区紧紧围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决不为当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决不为经济利益牺牲生态环保利益,真正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全过程,制定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坚决反对“三高”项目上高原,做到零引进、零审批、零落地。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持续加强。建立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和“绿色围城”、水系改造,深入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和“四旁”植树行动,加大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全区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7%以上,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以上。
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区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森林公园9个、国家湿地公园22个,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60.8万平方公里、全区50.6%的区域列入最严格保护范围。
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以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目标,零审批零引进“三高”企业和项目,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扎实开展沿江沿河村居生活垃圾污染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得全国“优秀”等级。
目前,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激发绿色动能 提升发展水平
“我在这里工作不仅能照顾小孩和老人,还可以为家乡发展作贡献。”旦增克珠是拉萨市达东村藏家宴的厨师、达东村五组村民。2018年,他看准时机,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果断放弃外地打工的高薪待遇回乡发展。
在拉萨,乡村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占据经济“半壁江山”,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放眼全区,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西藏的名片,更孕育出新的发展优势,培育出新的发展动能,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与产业发展生态化协同发力,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了一批森林、草原、湿地、地质地貌旅游区,扩大生态旅游产品供给。
同时,积极推进生态富民利民,落实生态综合补偿机制,支持发展林下经济,让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在“中国这十年·西藏”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西藏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富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16年以来累计为群众提供生态岗位70余万个,年人均补助3500元。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富民,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近300亿元。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东嘎乡德孔村,每到夏天,村里林荫密布、郁郁葱葱,塔曲河静静流淌、溪水潺潺。
“以前经常是大风一来,漫天沙尘,都不敢出门,更严重的是,庄稼会被沙子吞没,村民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小。”土生土长的德孔村人扎西告诉记者,“后来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种树,树越来越多,就成了今天的样子。”
种出来的树给德孔村人带来了“绿色财富”。如今,德孔村家家都从村里的“东嘎林卡”中获益,户户都吃上了“生态饭”,发起了“旅游财”,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了。
“现在,村里的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我们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扎西高兴地说。
此外,我区还大力发展高原绿色农牧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到1014个,一大批生态农牧业特色基地陆续建成。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征程上,全区上下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锲而不舍,接续努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张尚华)
(编辑:旦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