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库:共建优质移动网络 共筑美好生活未来

发布时间: 2024年02月08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引发业界广泛关注。为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信号升格”专项行动,《人民邮电》报记者特邀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移动网络质量领航方阵指导委员会主任闻库畅谈“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意义作用、推进举措和工作建议。

记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日前已经正式印发,您认为“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闻库:随着移动网络应用的纵深推进,当今社会大众对于移动网络的需求已从“能用”变成“好用”,“如何建设人民群众用得好的网络”是移动网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开展了“信号升格”专项行动。

从落实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按照《“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工作安排,推动移动网络高质量发展,打通网络建设各环节全过程,促进网络设施供需协作、统筹推进、协同联动,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的具体实践。

从满足用户高品质信息生活需求来看,“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移动用户端到端业务感知为主要目标,针对移动网络质量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旨在优化用户感知,提升用户网络使用体验,不断增强用户对高品质信息通信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看,“信号升格”专项行动以满足数字化转型需求为突破口,锚定政务中心、医疗机构、交通枢纽、住宅小区、乡镇农村等11个重点场景,加快弥补网络覆盖和业务服务方面的薄弱环节,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认为“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开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闻库:“信号升格”专项行动以政务中心、文旅景区、医疗机构、高等学校、交通枢纽等11个重点场景为着力点,着力解决网络覆盖和业务服务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为民生服务、行业赋能以及社会服务提供坚实的移动网络保障。具体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民生,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信号升格”专项行动聚焦住宅小区、文旅、医疗、高校、交通、商超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强化网络深度覆盖和连续覆盖,强化业务保障,切实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网需求,提升移动网络使用体验,满足高品质信息生活需要。

二是融合赋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对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医疗、文旅、交通等行业强化移动网络持续纵深覆盖和服务数字化转型业务保障。同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协同交流,保障网络建设资源要素高效协同。全方位服务行业数字化发展,激发千行百业创新发展活力。

三是服务社会,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信号升格”专项行动面向社会服务中移动网络质量诉求多、意见多的重点区域,如政务服务中心服务大厅、业务窗口,交通枢纽的售票大厅、安检区以及城市地铁检票口、站台站厅等人流密集区域,加强移动网络信号覆盖和业务保障,社会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

记者:“信号升格”专项行动部署了“信号升格”“感知升格”“保障升格”“能力升格”四类重点任务。作为移动网络质量领航方阵指导委员会主任,您认为领航方阵应该做哪些工作?

闻库:按照“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工作部署,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方阵要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信号升格”专项行动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开展专项评测宣贯,推动“信号升格”。积极组织开展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场景移动网络质量专项评测以及网络质量星级评定,并通过《全国移动网络质量监测报告》或移动网络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渠道发布评测结果。通过举办“移动网络质量升格大赛”以及印发《移动网络信号升格优秀案例集》等,注重对“信号升格”专项行动优秀经验和突出成果的宣传,树标杆、强实力,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是加强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感知升格”。加强互联网业务感知关键指标相关标准的研究工作,面向新型互联网服务的差异化感知需求,提供基于用户感知的新型评价标准。加强面向移动网络质量提升的新技术研发,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为移动网络“感知升格”提供新支撑。

三是深化跨界交流合作,推动“保障升格”。发挥移动网络质量领航方阵平台优势,积极开展跨行业、跨部门交流合作,拓展合作范围,激发联动效应,为统筹推进跨行业合作、保障重点场所通行权等提供沟通交流渠道,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完善监测评测设施,推动“能力升格”。组织业界群策群力加速优化“泰尔网测”APP,积极推动测试工具使用,持续完善全国移动网络质量感知平台功能,增强基于互联网应用数据的监测能力和定点测试设备的拨测能力。强化现场路测设备、定点测试设备等的研发创新能力,建立认证机制,确保不同测试设备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作者:达涌)

(编辑:白玛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