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共享的“技术革命”
记中国铁塔通信技术研究院5G技术室总监邹勇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10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中国铁塔十年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探索者默默发光。他深信共享理念,在室内分布共享技术的“未知领域”摸索前行,见证了中国铁塔从无到有的历程,并且在5G时代的关键时刻,为行业作出贡献。他就是中国铁塔通信技术研究院5G技术室总监邹勇。

在邹勇带领团队主导研发的科技创新成果下,截至2024年5月底,中国铁塔建成楼宇场景室分系统115亿平方米,建成高铁、地铁隧道场景室分系统4.5万公里,累计为行业节省建设投资超过330亿元,为我国5G率先开局、规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以邬贺铨院士为代表的行业专家对他的三项科技成果给予“国际首创”的高度评价。

探索室分共享的“破局之道”

2014年7月,中国铁塔成立,恰逢4G网络建设的高峰期,三家运营商对共享建设的需求激增。然而,在室分系统多频共享方面,三家产品共同使用会产生干扰,业界对此的研究几乎空白。加速创新室分共享建设,高效服务三家运营商项目顺利落地,成为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

邹勇临危受命,立即投入技术攻关。无论是理论计算还是实验室测试,都将结果导向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共享产品的无源互调抑制能力提升1000倍。对此,很多业内专家直呼“天方夜谭”。

那段时间,邹勇顶着巨大的压力夜以继日投入研发工作。白天,他组织实验室测试验证,与厂家技术人员一起研讨解决方案;晚上,他独自研究分析测试数据,思考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寻找创新灵感。他深入厂家的生产车间,大胆地革新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让创新技术迅速转化成经济、适用的产品。通过多次系统仿真和理论计算,终于有了突破。

邹勇初步得到通信系统对互调指标的要求(≤-150dBc),随后在2014年底,他又联合华为、中兴等10余家合作伙伴搭建真实网络环境,全球首次系统性开展了干扰测试,并率先验证了多频多系统室分共享互调指标要求(≤-150dBc),相较于当时室分产品(互调指标-120dBc左右)的性能成功提高1000倍,远超国际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实现了POI产品的工业化规模生产,产品成本降低了90%以上。

回首POI产品研发的整个历程,邹勇感慨道:“很多时候,不是某个技术坎儿迈不过去,而是大多数人没有革新自己的勇气。”也许,正是“革新的勇气”,让邹勇找到了“破局之道”。

创新5G室内覆盖的“中国方案”

“在4G时代,室内业务占比约70%;而到了5G时代,室内业务占比将超过80%。”邹勇说。5G频段更高、带宽更大、系统更多,这意味着在建筑物室内及高铁、地铁隧道等场景,需要新建或改造更大规模的室分系统。在他看来,行业投资是避不开的话题,如何服务运营商客户更加“快好省”地建设5G?共享才是加快5G商用和部署的良策。

2018年,5G牌照尚未发放,邹勇带领团队提前起跑。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打造国际领先的5G室分共享技术,让5G网络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服务千家万户。

邹勇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奋战,在我国5G商用牌照发放前夕,中国铁塔发布了新一代5G POI,产品的共享能力和集成度进一步提升,同时支持三家运营商2G/3G/4G/5G通信频段共享接入,并在全国打造了20余个示范站,向业界展示了5G共享室分的覆盖能力和成本优势。这一突破不仅降低了5G建设的巨额成本,更为多家运营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共享解决方案。

2019年,5G发牌后不足半年,邹勇进一步攻克了5G高频段网络覆盖难题,他们采用国际首创的漏缆高频优化及分段耦合技术,研发推出全频段5G漏缆和低损耗5G漏缆,达到覆盖距离翻倍、投资成本减半的效果,成为现在地铁、高铁隧道5G覆盖的主流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5G速率,2020年至2021年间,邹勇团队乘胜追击,在不增加建设成本的情况下,相继推出5G无源分布式MIMO技术和漏缆交叉极化MIMO技术,提升5G速率20%~50%。他首创的漏缆交叉极化技术、系统损耗平衡性增强技术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基于创新成果制定的两项IEC国际标准已正式立项。2022年1月,全球首条“高铁+5G+高清直播”的京张高铁开通,项目使用的就是邹勇团队研制的5G新型漏缆。

邹勇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但他没有就此满足。眼下,邹勇与团队正致力于将“通信室分”升级为“数字室分”,利用5G室分系统将北斗卫星信号引入室内和地下空间,综合运用室分、北斗、5G等多种技术,解决北斗在室内和地下空间的定位导航难题。在邹勇看来,5G室分共享技术依然是一片广阔的星辰大海,“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邹勇说。(作者:叶宇琦)

(编辑:白玛旦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