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法网,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坚固屏障
近日,司法部、国家网信办专题研究审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加快推动条例立法进程。《条例》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总结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将成熟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范畴的重要分支,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等一起,共同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坚实屏障和强大体系。加快推动出台《条例》,对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体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较之成年人,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非常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给予特别的关心和爱护。社会的文化、风俗、传统、习惯、生活方式和各种意识,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的意识和行为。社会有责任扩大对未成年人的积极影响,避免或减少消极影响。中国已制定颁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列入今年立法工作计划的《条例》,就出自这样的原因。
2020年10月17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创设“网络保护”专章,包含17项条款。这次以营造健康、文明、有序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安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网络权益为宗旨的《条例》,在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范、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还对有关违法行为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不难看出,只有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网织得更密、体系更全、屏障更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才能得到提升。
透过三个维度看,《条例》加快立法进程极其重要和紧迫。
从群体规模看,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较上年同期增长354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而2021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1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6.8%。可见,未成年人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因此,未成年人群体的网络保护问题意义重大。
从现实状况看,近年来,一些信息网络犯罪团伙利用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等特点,使未成年人成为信息网络诈骗活动的“工具人”。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网络传播未成年人隐私,严重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近来频频曝光的这类典型案例,呼唤《条例》锻造尖锐长矛、长出锋利牙齿。
从依法治国看,中国迈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从现在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精神文明建设不能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道德是文明的基石,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只有让法律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信仰,国人的道德素养、文明素质才会得到提高,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才会熠熠生辉,才能延续并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用条例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雷钟哲)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