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安全动态

手机换菜刀到底行不行?国安部提示:处理不当可能泄密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3日 文章来源: 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

“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西藏的每一步变革都为文化传承开了扇窗。”中国首位藏族音乐博士觉嘎近日在拉萨家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故事,恰是西藏民族音乐从高原深处走到世界舞台的60年。

1963年,觉嘎出生在念青唐古拉山脚下的当雄草原。彼时的草原,没有收音机,歌声就是日子的一部分,家乡牧民延续“以歌传情、以舞抒怀”的传统。同年,出生在农奴家庭的才旦卓玛凭着《唱支山歌给党听》红遍大江南北,用高原阳光般的嗓音,让人们真切触摸到藏族音乐的温度。

7岁那年,觉嘎在生产队小学第一次听到“新调子”——填了新词的“民歌新唱—革命歌曲”,旋律源自祖辈传唱的古老曲调,这也是觉嘎走进音乐之门的最初启蒙。

“牧民们干活时唱,过节时更要唱。”觉嘎记得,父辈们跳果谐舞时,围成一圈,舞步热烈、歌声悠长,拖腔里藏着高原的辽阔。

在牧区,他对音乐的敏感,连牧民们都啧啧称奇。听过的牧歌,他过耳就能唱;在即兴表演中,他随口就能编出新曲调。这份天赋让13岁的觉嘎被选送到西藏师范学院(现西藏大学)文艺班,成为少数系统学习音乐的牧民孩子。

“那会儿的文艺班,没有正规课本,老师用油印教材教视唱练耳与乐理。”觉嘎说,在校园的树林里,他和同学们跟着老师唱“哆、瑞、咪”。也正是那些油印纸,唤醒了他身体里的“音乐基因”。

1985年,从西藏艺术学校毕业的觉嘎,走出高原,先后到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后从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

在接受专业音乐创作教育时,觉嘎发现西藏传统音乐有其独特的结构形态与技法。2007年,专辑《藏·密》获“2007中国国际声像博览会”原创音乐制作金奖,作品融合了西藏传统音乐与西方管弦乐等,让高原韵律与古典美学碰撞出新声。

“西藏音乐事业的发展是国家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缩影。”2002年起,西藏大学逐步建成从本科到博士的藏族音乐教育体系,觉嘎作为西藏首位作曲专业本、硕、博导师,为当地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

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开展“环喜马拉雅艺术图谱绘制”的研究,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有望今年结项。觉嘎指着书架上的《大藏经》说:“这里面藏着多少音乐智慧,亟待我们研究整理。”

2016年,《觉嘎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北京奏响时,台下观众为之动容,其多部作品登上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的国际舞台。有外国乐评人曾说:“这音乐里有东方的哲学,听得懂,但须思索。”

“藏族音乐既是古老的,又灵动在当下。”觉嘎用60年证明,藏族音乐“基因”与现代技法结合,能在世界舞台奏响。中新社记者 贡桑拉姆

盘一盘手机换菜刀到底行不行?

“旧手机、旧电脑换菜刀、换不锈钢盆喽!”这与时俱进又略带夸张的吆喝,您是否也曾听过?一些闲置的“电子家当”留着无用,很多朋友会考虑出手置换,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那么,其中的风险隐患您又是否全然了解?不如和小安一起盘一盘,如何“变废为宝”又不“引火烧身”。

安全处置 守护“数字身家”

通讯录记录着社交网络,聊天记录关联着亲朋好友,相册存储着私密瞬间,浏览记录承载着兴趣偏好,地图定位描绘着出行轨迹……一部经久使用的智能手机,就像一个浓缩的数字人生档案袋,如果随意交出,其中蕴含的信息安全风险便悄然升级。

——账户信息遭窃。旧手机中存储的个人身份信息、关联的银行账户、使用的支付或登录密码一旦被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恢复获取,可能危及个人隐私、财产安全。

——隐私数据丢失。旧手机存储的个人社交账号、活动轨迹、生理数据等,若未经妥善处理,存在被不法分子用于分析机主个人特征、社交关系、行为习惯及活动轨迹的风险,可能衍生出诈骗、身份盗用等问题。

——工作信息泄露。旧手机中可能存储工作邮件、会议记录、客户资料等敏感数据,如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恢复,可能导致工作信息泄露,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更有甚者,如手机曾接入单位内网,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其残留的网络配置信息(如VPN设置),作为入侵企业核心系统的通道。

此外,旧手机中未退出的云端账号还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突破口。如手机曾绑定过智能家居,黑客甚至可能远程操控家中智能设备实施窃听窃视。

国家安全机关提示

简单恢复出厂设置还不足以彻底清除旧手机中的个人信息,专业的数据恢复技术能轻易击破这层屏障,回收流向的不确定性也让这些敏感数据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对于个人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保护自己的“数字家当”。

——彻底清除数据。先退出手机上的所有应用程序(尤其是支付、社交媒体、邮箱等含重要数据的APP)账户登录状态;关闭手机自带的“查找设备”功能,防止追踪定位;最后再恢复出厂设置,覆盖旧数据痕迹。

——销毁关键硬件。在处置设备前,务必取出手机内的SIM卡和存储卡,并自行保管或剪毁,或确保其在正规机构处置流程中被粉碎处理,杜绝后患。

——正规渠道回收。将淘汰的旧手机交予资质齐全的官方回收机构,优先选择手机品牌官方以旧换新计划、大型电商平台的回收服务或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专业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企业。

——培养保密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在手机中存储身份证或银行卡照片、密码明文等敏感信息;如确需在手机内存储,务必使用可靠加密软件或设备自带的保险箱功能;及时删除不再需要和含有个人信息的文件或图片。

(编辑: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