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预警通报

警惕诈骗新手法:莫成电诈“工具人”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17日 文章来源: 央视网

本文素材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


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手段层出不穷,手法日益复杂,令人防不胜防。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分子不仅不断更新他们的诈骗方式,还将普通人卷入其中,利用他们充当工具人,无意中帮助犯罪行为的实施。本文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揭示电信诈骗背后的手段,并探讨如何避免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

大学生兼职代购陷入电诈泥潭

2024年4月,大学生小美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商场采购员的兼职广告。广告内容简单直接,声称只需在商场代购一些化妆品和护肤品即可获得每日高达300元的报酬。这种轻松赚钱的机会对小美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她立即联系了发布广告的周经理。第二天,她与周经理见面,对方告诉她采购资金已经打入她的银行账户。小美查验后,确实发现有一笔资金到账,毫不犹豫地取出了15万元并交给周经理。

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小美不知情地参与了一个电信诈骗活动,那些资金实际上是诈骗分子骗来的钱款。她的行为帮助了诈骗分子完成了资金转移,尽管她事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此时她已经成为了电诈犯罪的工具人。

网络拉人头兼职变为电诈帮凶

小张是一名大学生,他在商场购物时被诈骗分子李某盯上。李某告诉小张,只要他能在学校里拉50人进所谓的“大学生福利群”,就可以获得100元的报酬。最开始小张只是轻松地拉拢身边的同学和老师加入微信群,但几个月过去之后,他已经变成了打电话、发送短信,甚至粘贴虚假广告来吸引他人上钩的电诈帮凶。在短短几个月内,小张拨打了4万余次诈骗电话,直接导致庞小姐被骗取了1.7万余元。当警方找到小张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兼职其实是在为电诈分子做工具。

租售银行卡陷入电诈链条

电信诈骗中,银行卡和手机卡成为了犯罪分子进行资金转移的重要工具。20岁的小许是一名广东某知名高校的大二学生,他被一位在交友软件上认识的网友引诱,将自己的银行卡和手机卡出借给对方进行所谓的“转账”,并每次转账1万元获得200元的报酬。小许因贪图小利,提供了银行卡和密码,最终卷入了9宗诈骗案件中,账户流水高达41万元。他的行为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判处拘役五个月。

商户无意间卷入电诈洗钱

电信诈骗分子不仅利用个人账户,还将目光投向了商户的经营账户。某花店老板和蛋糕店老板接到陌生顾客的特殊定制要求,将大额现金放入花束和蛋糕中,结果这些现金竟然是诈骗分子的赃款。另一位超市经理李女士接到陌生男子的购物卡订单,两名男子以采购员的身份购买了15万元的购物卡,之后又提出追加购买10万元的购物卡。尽管李女士对订单产生了怀疑并尝试退回款项,但仍然发现超市的账户被冻结,经过警方调查,发现这笔资金涉及电信诈骗案件。

电信诈骗治理任重道远

最近这几年,随着诈骗手法的不断翻新,电信诈骗案件层出不穷。诈骗分子利用普通人法律意识淡薄、贪图小利的心理,将他们卷入复杂的犯罪网络,甚至不知不觉成为帮凶。为了打击电信诈骗,公安机关不断升级打击手段,从技术层面和社会管理层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治理电信诈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警方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齐抓共管。

警方提醒,电信网络诈骗不仅危害社会安全,更容易让普通人因一时贪念沦为犯罪分子的帮凶。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坚守法律底线,不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工具人。只有全民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

随着电信诈骗手段的日益复杂,社会公众需要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不被一时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治理电信诈骗,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社会毒瘤。通过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公众可以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牺牲品,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

监制:张煜

编辑:杨大城

策划统筹:王静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