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预警通报

网络时代人人皆可仓颉?警惕“热搜榜单”上的隐形腐蚀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25日 文章来源: 法治网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截至2023年12月,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93亿人。在网民规模特别是未成年网民人数如此庞大的当下,对日趋泛滥的“黑话烂梗”采取坚决措施,防止其影响未成年群体,引导未成年网民养成健康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可谓迫在眉睫、正当其时。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媒介、文明发展进步的阶梯,其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社会的价值基准与导向。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网络空间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新载体,并以其独特的传播规律催生出“热搜、霸屏、精选”等新形态,塑造出不少信息传递新方式,接连涌现出“村BA”“多巴胺穿搭”等网络热词,人人都可成为“造词仓颉”。

但与此同时,活跃的网络“造词”现象,也形成了一些表达晦涩、内涵不准、形式不雅等“怪词”“邪词”,甚至还带来了流量造假等问题,个别“网红”还标榜为某些词的“化身”,以个性之名哗众取宠,可谓乱象横生。显而易见,这些乱象既不利于网络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又扭曲了网络空间良性的信息传播演化秩序,还破坏污染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

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网络语言文字既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要素和重要组成,也是法治的规范对象。下一步,围绕“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和不规范网络语言文字的主要集散地,既要用好综合打法,将加力推进专项行动、加大依法查处力度的“威慑力”与加强正面引导的“正能量”相结合,尤其注重对未成年群体的特殊保护,并以此为契机构建完善各部门常态协同机制,凝聚社会合力;还要善用技术手段,网络语言文字体量甚巨、更新频繁,单靠人工审核远远不够,要利用好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技术,畅通举报渠道,动态清存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作者|王立梅(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