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治理监管

以法治之剑斩断电信网络诈骗“黑手”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16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网安则国安,国安则民安。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信网络诈骗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法治思维,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月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并于12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专门立法。

目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有网络交友类、兼职刷单类、冒充公检法类、网络购物类、邮件中奖类、贷款诈骗类、复制电话卡、伪基站诈骗等几十类,具有类型多、手法隐蔽且危害大的特点。基于此,为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门立法,构建反电信网络诈骗的“防火墙”,关乎人民切身利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法治实践,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与形象的有力支撑。

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的良法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我国重拳打击、综合治理,遏制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电信网络诈骗具有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特征,给我国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带来众多挑战,如对境外犯罪人员管控难度大、物联网卡管理问题突出、金融机构监管不力、互联网机制不完善等。众多的问题挑战需要完善的法律机制进行规制。但现行刑法对电信网络诈骗定罪量刑偏轻,对违法犯罪重点人员管控缺少法律依据。为有效克服当前我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尽快出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这是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生态和人民利益密切相关。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在塑造数字社会新生态的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网民遭遇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风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往往涉案金额大,致使被诈骗群众破产、返贫或抑郁自杀,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生命财产安全。为反电信网络诈骗专门立法,将填补该领域的法律空白,让守护人民“钱袋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有法可依,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与形象的具体要求。维护电信网络安全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要一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跨市、跨省进行,发展到了跨境犯罪。由于大量“涉诈”资金被转往境外,大批人员偷渡境外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严重扰乱了我国边境地区及有关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就管控边境地区的电信网络诈骗问题作出联合跨境打击的部署,展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我国国家安全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有力支撑。

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协同治理路径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共七章50条,包括总则、电信、金融和互联网领域反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措施及义务、综合措施、法律责任、附则。这些内容为构建由国务院部署、部门协调、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公民配合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律遵循。

充分发挥国务院建立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机制优势,凝聚部门与行业、国内与国际的治理合力,共同打击犯罪。一是贯彻落实由国务院部署、公安部牵头,电信、银行、工信、工商等各部门、行业配合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常态化运作的防范打击工作机制,牢固树立“以专业对职业、以团队对团伙”工作理念,深入推进“断卡”“断流”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水平和综合效能。二是加强国际执法和司法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的专业力量,加强国家各级公安特别是地市级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追赃工作。强化跨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信息搜集和共享,加强业务交流,增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合力。三是各部门应当齐抓共管,开展“失信曝光”专项执行行动,定期在公告栏、政府官方网站、电视台等平台公布失信人员名单,将“涉诈”人员信息纳入芝麻信用、央行征信报告等信用产品,依法惩处社会失信人员。

加强技术攻关升级,释放科技反诈效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加大技术研发和管理力度,切断电信网络诈骗的“黑灰产业链”和技术渠道。《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电信、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反电信网络诈骗的预警防范工作进行明确部署。一是电信运营商在切实保护公民信息的同时,严格落实电话卡实名办理制度,加大对非法电话线路出租、多重呼叫转移、软件进行电话改号、建立伪基站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整治力度。二是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强化内部检查监督,严惩乱开、代开、买卖银行卡等违法行为;及时冻结使用伪造身份证件的银行账户,并通过人脸识别等手段,增强个人实名认证功能,堵住“身份不实”的漏洞。同时,加强对网上转账、汇款等业务的审核,制定切实有效的“紧急止付”机制,为客户的资金安全保驾护航。三是互联网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网络安全,针对网络犯罪,建立起预警、阻断和追踪机制,同时积极协助执法部门开展治理工作。

积极营造防骗氛围,共同构建反诈防线。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体组织严密,诈骗手段多样化,因此需要积极构筑人民群众反诈防骗的安全防线。充分发挥电视、广播、互联网新闻媒体等高效、便利、及时的优势,通过制作反诈宣传片、公益广告,创作反诈歌曲和小品节目等形式,宣传防骗知识和技巧,不断加大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提升群众“免疫力”。单位、学校、社区、家庭要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反诈防骗的宣传和教育闭环。如通过开展反诈宣传讲座或班会、模拟真实诈骗场景、普及国家反诈APP、张贴横幅海报等方式,不留宣传死角,号召广大群众与公安机关一同织就一张巨大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网。

加大惩处力度,依法严惩欺诈恶行。在当初《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征求意见过程中,有意见指出电信网络诈骗之所以频频发生,主要是因为现行法律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惩处力度不够,不能震慑犯罪分子,呼吁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因此,《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回应民众呼声,强化了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如“非法制造、销售、提供或者使用专门或者主要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设备、软件的,或者从事相关涉诈支持、帮助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由公安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执法是法律达到目的的主要途径。因此,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依法惩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的惩处力度的宣传,对典型案件处理结果进行通报,起到震慑作用。

(作者:李旭辉 王娟,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编辑:谭露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