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治理监管

网暴治理不宜唯结果论,应激励平台积极创新

发布时间: 2023年08月06日 文章来源: 中国网

预防与治理网暴正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近日,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网暴困境与多方协同”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网络暴力具有规模性、聚集性、微暴力等特征,是由社会、技术、媒介、网民等多重原因导致的社会失范现象。网络暴力治理是长期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平台企业、媒体机构、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报道传播中,应谨慎贴网暴标签,不随意将争议事件与网络暴力关联,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

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介绍了团队最新成果《互联网平台网络暴力治理机制构建与评测报告》,构建了国内首个网络暴力防治措施评价体系,并对国内多家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测评。测评发现,我国头部互联网平台对网暴治理有责任承担意识,网暴治理举措已经覆盖了前端服务、后端技术、秩序生成与维持、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基本功能已经具备,部分治理措施的技术应用和治理实效达到了相当水准。

在评估中,得分比较靠前的像抖音平台,整体得分均衡,排名靠前,尤其是抖音平台在网络暴力治理专门岗位与部门权限设置、投诉机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网络暴力防治宣传、平台网暴规则触达等指标得分较高,在行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快手在心理疏导机制上做得比较好,微博在用户一键取证、社区公约方面效果不错,微信视频号在消息专门设置上没有做得特别完备。“报告发布后,有些平台在很短时间内采取了改进措施,比如抖音近期发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新规,将为受害者提供一键取证服务,我们也非常欣慰看到这种改变。”刘晓春补充道。

刘晓春指出,由于网络暴力概念固有的模糊性与动态性,其界定存在六大难点。首先,冷嘲热讽、风言风语等算不算网络暴力?这些言论违法特征并不明显,是否应纳入网络暴力治理的范畴仍存在争议。第二,“多对一”的行为和网暴结果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部分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在未核实基本事实的情况下,直接将事件前因后果与网暴强行关联,形成了以“假网暴”催生真网暴的现象,消费了公众情绪,也加大了网暴治理难度。第三,不同人群对语言的主观感受与接受程度不同,对话者的身份不同,语境不同,难以用普遍规则界定网暴。第四,从数量与比例角度对网暴给出清晰界定,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合理性,目前还难有定论。施暴人数与攻击频次达到何种数值构成网暴,网暴评论数量在整体评论中的占比达到何种程度构成网暴,这些问题还不清楚。第五,单次的网络暴力行为与舆论监督、合理批评难以区分。第六,对网暴的“事后定义”通常关注受害者的权益损失和心理创伤,无助于识别和干预即将或正在发生的网暴行动,给网暴治理的实际执行带来困难。

“今天,我发了一条反网暴的视频。学生说我‘被网暴’了。但我觉得只是别人提一些不同的意见,不是网暴。只是大家习惯性用网暴的说法”。刘晓春认为,在具体实践中,要避免网络暴力概念的泛化和滥用,否则可能挤占有限的公共治理资源,增加网暴治理难度。

刘晓春指出,网暴是现实社会风险在网络上的投射与变形,同时涉及到心理的、文化的以及其他各种层面传播阶段。网络暴力治理不是简单的内容治理或平台治理的问题。我们很难抓住某一点,就可以彻底解决网暴,需要理解网络暴力的复杂性。

刘晓春分析,网络暴力是由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媒介环境与用户素养等多重原因导致的社会失范现象。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为网络暴力的发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不同个体、群体之间的差异与矛盾,在网络空间投射、转化,产生了网络暴力等失范现象。部分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出于吸引流量等目的,进行片面、夸大等失范报道,扩大网暴负面影响。当然,也有个别媒体成为网暴的受害者。此外,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叠加网络的虚拟属性,共同引发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成因复杂,治理也需多方发力,综合施策。

刘晓春认为,在网暴的形成、发展、发酵、救助的长链条中,各方主体应当发挥相应的责任。政府部门承担依法监管责任与顶层设计职能,制定更清晰的指引和规则。平台企业居于网暴防范的第一线,承担主体责任。平台应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监测预警、举报救助、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等制度。媒体是治理网暴不可或缺的一环,应该遵循伦理和相应的责任,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推手。此外,网暴治理是全体网民的必修课。网民应遵守法律法规、平台规则等,提升媒介素养,独立理性思考,积极参与网暴治理。

刘晓春指出,在网暴治理中,平台需要承担主体责任,但主体责任不是无限的责任。在具体的网络暴力事件处置中,不宜唯结果论,应综合考察平台是否已经采取合理的措施、建立有效的防范治理和拦截保护机制,评估平台是否已经履行主体责任。应激励平台积极采取创新措施,在合规指引体系的框架下治理网暴等非法有害内容。

“若出现明显的用户自担风险情况,比如平台对用户进行防网暴弹窗提醒,用户主动选择不使用网暴防治工具,平台已经尽到其责任,不能过度苛责平台。应该在充分保障用户权益和网络空间信息内容生态秩序的基础上,保护数字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刘晓春总结道。


(编辑:马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