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一次偶然的“网络挑战”赋义太多
日前,一则“大学生蹭酒席”的新闻引发热议。事情的起因是,大学生小西和朋友想体验婚礼吃席,就在网上发帖,询问有没有可以蹭的酒席,表示“可以随份子钱参加”。随后,小西收到一位新娘的私信,称3天后举办婚礼,原定的一些朋友无法到场,想补充点人气。新娘还特意说明,不需要给礼金。结果她们还是把100元的红包塞给了新娘。两人各随了100元的份子钱,遭到部分网友质疑,认为她们随的钱太少。(9月20日澎湃新闻)
新娘想着攒点人气,两位大学生“获邀”来捧个人场。分明是双方你情我愿、各取所需,说是“蹭酒席”着实有些牵强了。置于这种临时的宾客关系、特殊的“吃席模式”中,礼金的数额,其实并无标准。部分网友诸如“随礼100元太少”的见解,显然是以亲朋好友的价码而论的。在此事中,新娘明言“不需要给礼金”,既然如此,两位意外赴宴的大学生,也便顺水推舟仅仅“聊表心意”,也算是说得过去了。
或许,此事的当事双方,都觉得这段“邂逅的缘分”是一个惊奇、有趣的经历,丝毫没有纠结于礼金的多少。但当其中一方将其分享到网上,自我贴以“蹭酒席”等标签,并有意无意突出“随礼100元”这一细节,就难免陷入被围观、被解读、被指指点点的舆论旋涡。在网络多轮次的转发、转述之下,这段“有始有终”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被删繁就简表述为“大学生蹭酒席随礼100元”。如此这般,自然就激起一波似模似样的“讨论”了。
“大学生蹭酒席随礼100元”的表述,本就失准。由此衍生出的所谓年轻人摆脱“红包绑架”的探讨,或许也就成为不根之论了。事实上,这一语境内的“蹭酒席”,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吃席”。正所谓礼尚往来、约定俗成,一场典型的婚宴,依照远近亲疏、地域风俗等,通常都有着公认的“礼金市场价”。就算是年轻人,往往也只能无可奈何、不能免俗地随大流了——陌生人“蹭酒席”的先锋试验,大概率无法撼动这一根深蒂固的秩序。
尝试新事物、结识新朋友,这是社交媒介永恒的主题。“参加陌生人婚宴”最本质的部分,或可被看成是一种“挑战不可能”的行为艺术。按照那种似是而非的“网帖宣言”所言,此举被赋予了“破社恐,成社牛”“出圈破壁”的意涵,俨然更像是突破自我的练胆。如果成为一系列五花八门“网络挑战”的新玩法之一,“蹭酒席”就可能面临玩过火、越过界的风险。如果操作不当,传统的“发帖—获邀—赴宴”礼仪,可能被“乱入”“硬蹭”所冒犯。
“参加陌生人婚宴”的挑战,在短暂躁动之后,注定会很快归于平息。毕竟,年轻人的人生还很漫长,要吃的席还多,要给出去的随礼一个也少不了,当下着实没必要急不可耐地“没席找席”。(然玉)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