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治理监管

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氪金”,家长不能缺位

发布时间: 2024年08月19日 文章来源: 湖北日报网
近期,一宗十岁儿童在一个月内连续向一款游戏充值超五万余元,其母亲提起诉讼要求全额退款却未达成的案件,再次引发社会对未成年网络“氪金”行为的关注。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非理性消费的事情屡见不鲜。“12岁男孩一年给游戏充值11万”“小学生冒用家长信息充值网游126次”……这些未成年人“氪金”行为,一方面源于个别网络游戏平台心怀侥幸,通过“抽卡”“限定”“联名”等,诱导未成年人进行大额充值;另一方面也在于部分家长疏忽大意,疏于管理个人信息与支付密码,缺乏对孩子网络行为的管理教育。更有部分家长在孩子充值玩游戏后,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认为只要以未成年人充值玩游戏为由,向平台申请退款就可以挽回全部损失。
然而,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指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若没有按照国家规定接入统一实名认证,对未成年人实名的用户进行限充,将承担100%的责任;监护人未充分履行监护责任或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则应按照过错承担30%-70%责任,出现多次或多种过错行为,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甚至承担100%责任。这些条款明确划分网络游戏平台和监护人的相关责任,对以往企业责任无限放大的情况进行了纠偏,也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监管中的重要责任,避免家长当“甩手掌柜”。
上述案件的判决也充分体现了“责任共担”原则,法院认定儿童母亲作为监护人,早在2023年1月就发现了孩子的充值行为,但仍未对账户密码采取合理措施,致使损失进一步扩大,应承担主要责任,判决游戏公司退还充值总额的30%。此次判决也强调了监护人责任,提醒家长应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防止未成年人“氪金”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平台、家庭共同发力,而其中家长的关注、教育和保护,是网络游戏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未成年人家长一方面需要把好支付“关口”,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定期查看支付记录,对孩子的不当消费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另一方面,需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合理规划用网时间、提升用网能力,当好孩子上网的“把关人”,助力未成年人科学触网,同时多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给孩子培养更多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防止网络游戏成为“看娃神器”。
说到底,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氪金”,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共识与合力,尤其是家长责任不能缺位,如此才能共同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让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茁壮成长。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