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治理监管

聚焦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周鸿祎:大模型缺少“手和脚” 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11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authorIcon.png 文章作者: 苏晓

8月6日,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以“All In Agent”为主题,聚焦智能体时代的数字安全与人工智能前沿,通过技术突破与生态合力,开启智能体驱动的安全新纪元。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大会演讲中表示:“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但仅有大模型是不够的。”他指出,过去大模型在企业应用中有两大痛点,即推理能力不足和缺乏独立做事能力,前者在近一年已显著改善,但后者仍未解决。“大模型缺少‘手和脚’,不会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AI发展如果停留在大模型阶段,只能成为玩具,而非生产力工具。”

周鸿祎强调:“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智能体才是解决之道。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其核心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任务规划的能力。

周鸿祎在大会上揭示了智能体演进的清晰路径:

——L1聊天助手:本质上是聊天工具,擅长提建议或提供情感陪伴,属于“玩具级”智能体。

——L2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但必须由人类设置流程,AI执行任务,人再通过操作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L3推理型智能体:已能实现AI自主规划完成任务,像是人类制造了一个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特长的员工。他们单兵作战的能力很强,可以看作是一位专家。但受限于技术框架,面对跨领域的复杂问题时,仍会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无法实现多层级思考下的全局优化。

——L4多智能体蜂群:纳米AI实现的革命性突破,多个专家智能体可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拉群组队”、多层嵌套、分工协作。其性能表现出色,可连续执行1000步的复杂任务,消耗Token为500万~3000万,任务成功率高达95.4%。

据介绍,纳米AI采用首创的“多智能体蜂群协作空间”技术,实现了智能体间的记忆共享,摆脱了“协同困境”,确保任务规划、协同执行、自我迭代的高效统一。其平台已汇聚超5万个L3智能体,用户通过自然语言即可搭建自己的“Manus”(指代L3智能体)。在蜂群框架下,这些智能体组成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的L4团队,能完成如“一句话生成10分钟电影级大片”的超长复杂任务,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

为让更多企业享受到智能体红利,360集团于近日发布并上线了“智能体工厂”,企业无需编程基础,即可通过自然语言定制专属L3智能体,每个企业都能打造自己的Manus(自主智能体),甚至还能组合成L4级多智能体蜂群团队。

在网络安全领域,智能体对网络安全正逐渐形成颠覆性影响。周鸿祎表示,当前企业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稀缺且培养周期长;另一方面,“智能体黑客”的出现使攻防对抗进入“机器对机器”的新阶段——单个黑客可操控上百个智能体黑客,批量发起自动化攻击,加剧网络战风险。

对此,360推出的安全智能体成为破局关键。周鸿祎表示,安全智能体基于安全大模型这个“大脑”,为其增添了“手和脚”,尤其是L4多智能体蜂群,可实现对人类高级安全专家能力的复刻,是安全能力质的突破。360作为“第一家用智能体驱动安全的公司”,正推动全线产品智能体化,致力于用安全智能体重塑数字安全。

周鸿祎表示:“安全是数字化的底座,AI是数字化的顶峰。360将继续坚持‘安全+AI’双主线发展,用安全守护时代,用AI定义未来。”

此外,大会期间,由ISC.AI学苑重磅打造的超级教育IP——“红衣课堂”举办。这场由周鸿祎领衔的AI盛宴,汇聚百所高校讲师、创业先锋和行业大咖,现场拆解了AI技术驱动的教育变革,手把手教企业突破智能体部署的技术壁垒,更分享了普通人在AI时代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实操方法。

周鸿祎表示,2025年是智能体元年,智能体成为AI下半场主角。相较于通用智能体而言,未来专业Agent更容易落地应用,可以更好地融入业务流程。随着技术进步,企业之间多智能体协作将越来越普遍,最终会进化为数字员工,构成数字团队。人类则将成为智能体的规划者、领导者、监督者,主要负责目标设定和价值观判断。 (苏晓)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