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安全>治理监管

奋战在反诈前沿的数字边疆守护者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0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您好,我是广州某军区军人林某强,即将退役……”2024年2月,云南楚雄市朱女士在某征婚网上认识的这位“军官”,以父亲生病为由骗走她37.8万元。当警方追踪资金流向时,发现这条诈骗信息的源头不出意料地指向了境外诈骗窝点集中区域——缅甸北部。

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以东南亚部分地区为源头的跨国电信网络诈骗已成为威胁我国民众财产安全的“毒瘤”。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成为这场反诈“人民战争”的最前沿。

电诈“七十二变”的魔幻现实

在边境线另一侧的缅甸勐波,“财神国际”这样的诈骗集团曾猖獗一时。

数年前,曾某、钟某华等人在这里建立起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帝国——54名骨干成员通过社交软件伪装成“高富帅”,以感情为诱饵,诱骗受害人在虚假赌博平台充值,后台操控数据实施诈骗。短短18个月,196名受害人被骗走2796万元。

这个案例折射出当前跨国电信网络诈骗的三大特征:组织化、跨境化和技术化。诈骗分子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从技术开发、人员招募到资金转移的完整黑灰“产业链”。在跨境执法存在困难的背景下,诈骗分子将窝点设在境外以逃避打击,并使用境外网络资源通过恶意程序、屏幕共享与远程控制等新技术手段,让诈骗行为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

从老套的“中奖通知”到新型的“百万医保续费”,从传统的电话诈骗到FaceTime视频诈骗,记者在采访中见识了电诈的“七十二变”。昆明市民拔某的经历尤为典型——一个没有露脸的FaceTime视频,一次屏幕共享操作,9750元存款瞬间蒸发。“就像变魔术一样”,拔某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诈骗剧本紧跟社会热点和技术潮流迭代更新,一位反诈民警告诉记者:电诈分子凭借技术手段展现出较强的反侦查能力,且他们会利用某些社会新闻和事件“蹭热点”“调话术”,这让反诈工作须臾不可懈怠。

在这场较量中,个人信息的裸奔成为诈骗得逞的关键推手。网安工程师丁某表示:现在诈骗已经进入精准制导时代,犯罪分子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住址甚至最近消费记录,这种信任瓦解是致命的。个人信息泄露与贩卖形成的黑灰“产业链”,为诈骗提供了“弹药”。

技术对抗与跨境合击的“云岭防线”

面对严峻形势,云南正在努力织细织密反诈防护网。

云南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阎继国向记者介绍,全省信息通信行业在长期反诈实践中形成了“四个持续”工作法。一是持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依法依规严格规范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开展“二次实名认证”和“一证多卡”整治,落实“断卡”行动要求。二是持续提升技术管控能力,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涉诈线索,针对新型诈骗手法成立联合攻坚实验组,实现对反诈工作的技术支撑。三是持续整合行业资源,形成了“部—省—企”协同治理体系,充分发挥预警效能,及时发现研究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及其演变趋势,稳步推进行业内外信息共享和联动,共同攻坚克难。四是持续促进反诈意识深入人心,发动行业力量,推动打造行业反诈实训基地,通过反诈案例实物展示、边境反诈实景观摩等教育培训手段,营造全社会共筑反诈防线的浓厚氛围。

以云南电信为例,其于2024年9月在昆明、德宏成立的反诈实训基地培训覆盖达6853人次。此外,反诈宣传还巧妙融合了少数民族语言特色与文化基因,将反诈防骗口诀巧妙编织进民族歌舞艺术,通过非遗技艺传承与现代传播手段的深度融合,开创“多民族反诈”共治新范式。这种多管齐下的策略,正在改变过去的碎片化治理模式,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新工作格局。

在技术层面,基础电信企业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的关键节点,承担着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管道侧通信网络保障等重要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云南电信设立了省市两级反诈专班,并在省公司设立反诈中心7×24小时运营,持续监测涉诈态势,开展预警,自主建设各类反诈系统,不断迭代优化反诈模型,对异常使用行为进行分类分级预警检验处置;云南移动推出的“移动安全管家防诈保障”,融合了主动防护、亲情互联和保险赔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处置诈骗电话;云南联通创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反诈投申诉机制,将复机效率提升至78%,投诉量下降90%。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发现处置效率,更重塑了运营商在反诈中的角色定位——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出击。

然而,反诈从来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涉案手机号码数量、新入网涉案手机号码数量同比分别下降61.4%、58.2%。与此同时,云南省发挥前沿优势,持续配合开展中缅联合打击行动取得重大战果,2024年共抓获并押解回国1846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虽然成果显著,但反诈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在缅甸政局动荡的背景下,跨境诈骗集团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诈骗团伙“化整为零”加速“变形”,从物理空间转向网络数字空间,互联网、AI深度伪造等技术与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结合,这为反诈工作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挑战。

从更深的层面看,电信网络诈骗反映的是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新课题。当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它带来的安全挑战。云南信息通信行业的反诈实践告诉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既需要技术上的创新突破,也需要制度上的协同配合,更需要每个公民提升防范意识。

夜幕降临,在云南边境线附近,记者的手机突然响起铃声——是一条防诈提醒短信。这条看似普通的短信,背后是无数信息通信行业工作者日夜坚守的成果:从西南边陲到反诈前沿,从技术到人心,一场反诈“人民战争”正在云岭大地上展开。这场“战争”远未结束,其每一分努力,都让我们的数字生活多一分安全。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