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从匿名举报到中国新闻奖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18日 文章来源: 中国记协网

一通匿名举报电话,引起青岛日报舆论监督部记者于滈的注意——早已搬迁的钢渣厂旧址再度投入生产,引发各种污染问题。

事实真相到底如何?于滈潜入钢渣厂旧址,爬渣土山、钻铁丝网、躲监控、乔装混入厂区……最终采集到大量一手资料,和同事写下《钢渣厂原址“沉渣又泛起”》,推动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今天,于滈给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舆论监督系列谈”栏目来稿,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

舆论监督系列谈 | 从匿名举报到中国新闻奖

本文作者:于滈

(一)

一篇好的舆论监督报道,离不开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深度挖掘和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求证。

钢渣厂位于青岛市李沧区滨海路26号,曾是胶州湾东海岸的一片滩涂。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钢厂炼钢产生的钢渣便填埋于此,形成了目前钢渣堆积场。

此后,钢渣厂建设了钢渣加工磁选线,对钢渣进行二次筛选。为了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发展,钢渣厂随同钢厂在2015年底搬离了主城区。

钢渣厂搬迁4年后,有市民匿名向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有人在钢渣厂旧址利用废弃设备翻出地下渣土进行二次加工。施工现场没有防护设施,存在粉尘、噪音等污染问题。

接到线索后,我查询了多篇有关“青岛钢渣厂搬迁”的报道。钢渣厂搬迁后,原地块的规划已由工业用地变更为“公园绿地及交通场站/其他交通设施混合用地”,但网上没有该地块启动建设的最新消息。

青岛市星河湾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10月26日已批成果)显示,钢渣厂地块由三类工业用地变更为公园绿地及交通场站/其他交通设施混合用地。

该地块的环境调查报告显示,钢渣储存、厂区内运输及处理过程中均产生大量粉尘,钢渣处理线生产作业过程中扬尘较为严重,对周围空气环境影响较大。

我又通过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比钢渣厂搬迁后不同时期卫星图的变化,发现钢渣厂搬迁时拆除了之前用来防尘的封闭厂房和遮蔽物,而且从2020年9月以后,厂区内的渣土山开始出现位移。

对比原钢渣厂地块2020年7月-11月卫星图发现,厂区内的渣土山出现位移。

钢渣厂原址究竟是在平整土地以待开发,还是重操旧业?种种疑问涌上心头,我必须去一趟现场。

(二)

然而,开展实地调查的难度非同一般。

来到厂区外,只见大门紧锁,围墙望不到边,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漫天的扬尘让我的嗓子有些难受。

由于钢渣厂旧址位于禁飞区,原本计划通过无人机暗访取证的计划只能作罢,只剩一个选项——

想办法混入厂区。

仔细观察周围地形,我发现钢渣厂东侧和南侧有高约15米、长约1公里的渣土山,山顶是一个绝佳的视角,能俯瞰整个厂区。

渣土山不高,但爬上去绝非易事。山上长满了荆棘和灌木,山底坡缓,山上陡峭,中间还有一处近乎垂直的“断崖”。

渣土山从底下看并不高,但很难爬。

我手脚并用着爬上山,一道铁丝网却拦住去路。将其踹开一个大口子后,我钻了进去,又立马趴下——

眼前是一条废弃的渣土运输路,到处是摄像头。而要想看到渣土山另一侧的筛选情况,必须横穿这条路。

附近的监控设备。

我先用相机拍摄周边监控的位置,放大照片查看摄像头的方向,然后尽量规避摄像头的监控范围,迅速跑到路对面,趴在草丛中,在水泥墩子的掩护下,完成了初步的拍照取证。

记者趴在这处水泥墩子后面拍照取证。

堆场内尘土飞扬,目之所及都是裸露的渣土山,数组大型筛选设备分布在场区的多个角落,推土机、铲车、挖掘机、自卸车等几十辆大型车辆往来穿梭,现场一片繁忙……

在山顶拍摄的作业场面。

(三)

污染的证据已经掌握,但这还不够。现场究竟是在筛选钢渣获利,还是工地过筛渣土?

我决定再度深入,获取钢渣厂旧址内的作业意图。

结合卫星地图,分析厂区内车辆的行驶轨迹,我判断出厂区真正的大门和进出路在渣土山的西南角。

当时,我曾想过沿着运输路走下去,但这太过显眼。我也想过向警方、消防求助下山,但又怕节外生枝。

为了机动和隐蔽,我决定原路下山,再开车进入厂区一探究竟。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我站在山顶观察了很久,寻找下山的路径和可以借力的树干,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演练着。

做足思想准备后,我捡起一根粗树枝当拐杖,用袖子包住手,小心地照原路返回。然而,由于实在太陡,渣土又松又滑,我整个人很快跌在地上,控制不住地往下滑。

在求生本能刺激下,我不断用脚撑地减速,用手抓旁边的灌木……万幸,我最终在落差近2米的“断崖”边上停了下来。

有惊无险,我最终安全回到平地。

(四)

回到车上,我做了一系列准备——

我将工地安全帽放到驾驶台上便于伪装,将相机放在副驾驶位置并用外套遮盖。

随后开启行车记录仪,清空原有内存,将一部手机置于车内不间断录像,随身携带另一部手机便于抓拍。


而我的后备厢里常备各种道具,如安全帽、反光背心、外卖员工装等。这些道具曾让我多次混入暗访现场,获得确凿证据后又能全身而退。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尾随运输车辆进入厂区。一路上,我看到至少有5组大型筛选设备,各种大型工程车辆相互配合作业。

第一次开车进入厂区拍摄的画面。

我来到厂区最北侧的一处山窝子里,那里有两辆挖掘机在作业,还有几名工人在维修一组大型筛选设备。

乔装一番后,我混入其中,与工人攀谈得知,这组设备是铁砂筛选机,一辆挖掘机负责翻矿渣,另一辆挖掘机利用大臂上的磁吸盘吸住含有铁砂的矿渣,再经过筛选机筛选出铁砂。这做实了钢渣筛选的细节。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筛选好的钢渣被运走,我昼夜蹲守,最终从一辆停在路边准备进场的大货车押车员处得知,他来这里正是要装运铁砂。

货车排队向外运输钢渣。

随后,我跟随一辆满载钢渣的货车,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一家钢铁厂。

为了获悉相关部门是否知晓钢渣厂原址污染问题并采取措施,我以市民身份致电了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和辖区街道了解到,针对筛选作业存在的污染情况,生态环境部门已经责令相关单位整改,整改报告也已经完成报送。

但“纸面整改”的情况与现实所见大相径庭。

为了进一步夯实新闻事实,在青岛市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期间,我又两次暗访钢渣厂。

重污染天气响应下依然施工。

根据应急响应要求,除纳入保障类减排清单的施工工地外,所有矿山、砂石料场等露天作业都应停工。

但我看到,场区内没有停工迹象,现场尘土飞扬,没有有效的防尘设施。经过4次“潜伏”,各种疑点被查证,新闻事实得到反复夯实。

重污染天气响应下,厂区内彻夜施工。

(五)

一篇舆论监督报道好不好,要看它能否推动问题解决,化解社会矛盾。

根据暗访得到的证据及新闻事实,我和团队共同写下《钢渣厂原址“沉渣又泛起”》。

整改后图片。

报道刊发后,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责令施工单位立即停产整治。报道还引起了山东省第二轮环保督察组的重视,将其列为典型案例通报,由青岛市挂牌督办。

2021年4月,钢渣厂旧址完成土地平整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报道还推动了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的改进。

这篇舆论监督报道见实“效”得益于《青岛日报》的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为准则搭建的常态化监督工作体系,得益于青岛市建立的舆论监督报道整改反馈机制,将部门反馈、整改纳入考核,构建了“曝光—反馈—整改”的舆论监督闭环机制,实现了问题有曝光,曝光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许多市民和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在一篇篇监督报道的推动下得到妥善解决。这篇报道荣获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

今后,我们将继续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本期编辑:李永锡 吕彩虹 陈果静 樊杨

实习:任金蕊 陈祖明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