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多元文化赋能“好内容”,融媒矩阵传播“好声音”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19日 文章来源: 光明网

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走过十年。从“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一批融合发展的新场景、新案例、新模式不断涌现。其中,优质内容产出是发展的关键。过去一年间,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借助评优推优等方式激励创作,北京各区级融媒体中心积极参与,在主题、内容、手段、视角以及创作理念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出精品,充分展现了首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受众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厚度与热度,助力首都声音传播得更亮更远。

以小见大,于首都文化“富矿”提炼精髓

什刹海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海,它与北京城的发展有着怎么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城区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小众文化遗迹值得“打卡”?近年来,北京多个区级融媒体中心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旅优势互补,于“富矿”中提炼精髓,推出多档优秀融媒体作品,擦亮首都文化名片。

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北京城整个城市的营造肌理,而这条气象磅礴的中轴线建造的基点便是什刹海。为探寻北京城的起源,西城区融媒体中心联合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制作专题文化访谈系列节目《京华古都寻迹——话说什刹海》,邀请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朱祖希,以什刹海为切口,讲述都与城的故事,让受众领略京城历史文化的厚重。

在自来水厂讲述北京供水的故事;登古观象台夜观天象,远望天宫空间站;到皇城根遗址公园,探寻其过去的风貌……在东城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文化探访微纪实专题片《老单走东城》中,由单霁翔化身文化代言人,以老单“文化漫步”呈现方式,在15分钟的小体量内,带领观众开启东城探访之旅,讲述那些文化遗存背后的故事。

石景山区融媒体中心的《非遗传拓》、密云区融媒体中心短视频作品《这些密云方言 你都知道吗?》……这些多元文化赋能的“好内容”,推动着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传承发展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极大增强了受众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展现京城魅力。

创意表达,借融合传播“合力”出新出彩

如何运用多种传播形式、技术方法、报道题材和叙事方式,助推融合传播出新意、添新彩?这是媒体融合时代需要持续推进的内容。北京各区融媒体中心走进科技创新一线、城市发展前沿,通过轻量化、专业化、视觉化的创意表达,书写着首都城市发展新篇章。

海淀区融媒体中心积蓄动能传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案例,策划了融媒体视频栏目《科创中心“核”动力》,以“主播+科技场景实地探访+动画展示”方式,联通“现实+虚拟”,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了海淀区科技企业新成果。

而要想使产品达到规模化、精品化的要求,就得全要素“上阵”,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经开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好奇姐姐带你走进机器人大会》系列视频聚焦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由中心打造的网红IP品牌“好奇姐妹花”和网络达人“说车的小宇”共同探馆,用年轻化语态介绍亮点展品。通过“网络名人+区域名人”的双重带动,提升了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关注度和北京亦庄的知名度,浏览量破千万,使亦庄的科技力量、区域名片被更多人了解和熟知。

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进程的加速要求主流媒体不断革新报道方式与理念,契合新时代传播要求。北京区级融媒体中心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创作出形态丰富的移动端融媒作品,让主题报道更具生动性,助推融合传播出新出彩。

互动交流,用生动可感“体验”链接受众

融媒体时代的内容创作不仅要满足受众的认知需求,还需要满足其对审美体验、共情体验、互动体验的多重需求。其中,在融媒体作品中注重发挥用户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是融合传播时代做好宣传报道的重要方式。北京区级融媒体中心把握新媒体端互动性强的传播特点,积极释放用户内容生产力,激活用户社交分享动力。

依托生动可感的“体验”,让专业知识“巧落地”,不仅内容实用、解读精巧、传播多元,还能链接受众。丰台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丰台教育公开课》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展现笛子、唢呐、管子、笙等民族乐团中常用的吹管乐器,围绕乐器的历史文化、外形构造、发音特点、名家名曲等知识点展开讲解,让受众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朝阳区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外国人眼中的“最朝阳”》邀请乌拉圭驻华大使费尔南多·卢格里斯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在朝阳区生活、工作、创业的外籍人士,从独特的“外视角”切入,用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和亲历故事,展示“五宜”新朝阳,将受众和“老外”相链接,增强可视性,传递正能量。

如今,借助让文化内涵“融起来”、让科普知识“动起来”、让受众共鸣“强起来”等传播理念,北京区级融媒体中心正不断发力,打磨“好内容”,传播“好声音”,以新视听引领新融合,高质量谱写新时代首都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篇章。(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