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智媒助力湾区故事 技术赋能未来电视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06日 文章来源: 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

以智能化媒体实践为标志的技术革新,重新布局着广电视听行业的全流程,赋能传统电视内容制作、分发和运营过程。广东广播电视台纳入智能传播新要素,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在视听内容生产中的应用,为广电行业的转型和变革贡献大湾区的新路径、新见解、新智慧。

智媒助力湾区故事   技术赋能未来电视
张  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广电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智能化的内部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辅助内容制作,逐渐介入和参与电视媒体的新闻策采编播发、综艺节目制作、AI(人工智能)主播应用、智能审核校对、舆情监测监控等全环节,为电视媒体带来全新的生产形式、感官样态和关系模式。
    广东广播电视台积极打造智能化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贯彻以“算力+算法+数据”为重要支撑的智慧广电技术体系,以前沿技术赋能视听内容制作,革新传统生产关系。截至目前,已经建设了国内最大规模、最为先进的省级台4K制播技术系统,打造了基于5G+4K+AI技术的云上融媒制作与分发平台,探索了“悦小满”等“虚拟+”应用模式,运用XR(拓展现实)、AR(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打造多功能虚拟舞台,为晚会带来新的精彩,建成了智能内容监测系统,在新闻生产的采编播审主播全流程纳入智能技术。
    广东广播电视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定位,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在视听内容生产中的应用,打造湾区融媒新范式,为“未来电视”发展培育行业新生态,其在智能化转型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广东广播电视台媒体智能化实践成果以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探讨。
广东广播电视台智能实践成果
    移动生产:优化新闻采写流程。近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作为行业先行者,积极探索5G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新闻采写。自2018年开始,广东广播电视台便布局5G通信技术,利用5G传输技术为新闻采写提供更加高效、稳定和实时的传输手段。在重大或突发报道中,5G技术帮助前方记者实现多路回传,使其能够利用移动背包实时传输高清画面和音频素材。同时,这一技术帮助协调前方驻地的多机位、大屏直播或大小屏融合直播模式,辅助新闻调度、收录和新媒体平台的分发,提高了新闻采写的效率和时效性,辅助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的工作对接和远程联动。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报道团队大量投入手机、5G终端等移动生产工具,进行前后方的协作和新闻素材共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也改变了传统新闻采写的存储流程。新闻工作者可以在云平台上对素材进行保存、编辑和分享,还可以根据云平台的数据分析、内容推荐等功能,挖掘新闻线索,实现对新闻素材的高效管理和全方位掌握。
    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流程,轻量化、简洁化成为电视融媒中心的新一代智能融合生产模式的显著特征。2023年5月,电视融媒中心开始采用开放式终端生产工具,真正实现“先网后台”的全流程。9月,为了连续直击报道台风“苏拉”,直播团队采用全云端技术推出了100小时不间断的融媒直播,分发至12个平台,央视新闻等中央级新媒体平台也对慢直播进行引流,最终全网观看量超过3500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受众反响。另外,在当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通过虚拟演播室技术配置实时云采访系统,实现北京和广州两地的“云上合体”实时访谈,为采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创新了节目形式,这种新生产模式为融媒报道带来了高效和便捷。实时云连线采访、多路融媒直播、AR虚实融合直播、全云端融媒生产……通过开放式终端生产工具和智能化的技术处理,广东广播电视台不断优化新闻采写流程,延展移动化应用场景,打造特色融媒产品。
    融合制播: 打造5G+4K+AI技术的云上融媒。随着5G、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视听内容的制作和播出系统亟待革新。广东广播电视台积极拥抱新技术,自2020年以来,推出了基于5G+4K+AI技术的云上融媒制作与分发平台。云上融媒制作与分发平台是广东广播电视台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加速向基于IP、5G、云架构技术设计的融合制播系统格局转型升级而打造的新型技术系统。该平台融合了5G、4K和AI等多种新技术,实现了从多源信号传输、线上线下融合制作、智能处理到多业务融媒直播与分发等一体化流程的革新。因其突出的技术优势及推广应用价值,这一平台获得2022年第十五届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技术架构上,云上融媒制作与分发平台采用了多云混合云技术,实现了传统电视和新媒体业务生产流程的全面融合。这一设计理念旨在打造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生产环境,为媒体行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平台自启用以来,已经成为广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融媒中心常态化融媒生产的核心系统,广泛应用于融媒直播、制作和分发等领域,极大地提升了融媒生产效率、时效性、生产水平和能力。目前,融媒中心民生栏目已经全面应用这一全云端融媒生产模式,初步建立了一体化的融合推流、导播、智能识别、智能拆条、智能标签、云制作、连线、直播与分发、监控等功能化流程。如今,广东广播电视台已经发展形成“云+端”式全新架构体系,建设了国内最大规模、最为先进的省级台4K制播技术系统。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融媒生产的效率和品质,还为未来电视的发展指明方向。
    智能技术不仅能助力优化生产流程,还带来了崭新的内容盛宴。电视融媒中心致力于开发虚拟和实景相结合的节目形式,在《流淌的歌声》《国乐大典》等节目中采用VR(虚拟现实)、三维声等技术录制,为“广东新闻联播”“飞越广东”等栏目打造演播虚拟空间、虚拟舞台,运用VR技术等创新手段构建节目场景,丰富了节目的视听元素和艺术表达,增加了内容的时空纵深度,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感官体验。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与新华社国际部联手策划的周播国际新闻深度报道栏目“全球零距离”,在报道珠海航展这一国际盛事时,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直播场景,在虚拟环境中直观展示各种军事设备的效果和样式,将航展现场与虚拟空间完美融合。
    人机交互:打造岭南特色的粤语虚拟主播。随着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大众传播的受众场景转 向人际传播的用户场景,流量争夺从公域转移到私域,构建新型的社交关系成为制胜的关键要素。在这一过程中,虚拟主播作为深受Z世代群体喜爱的数字人类型,正逐渐成为新闻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其不仅参与传统新闻播报与主持,也被纳入衍生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助力人工智能内容生产(AIGC)的下半场。
    “食在广东叹碗艇仔粥”,2022年5月21日,身穿粉紫渐变色的古代舞姬羽衣,声线甜美、多才多艺的广东广播电视台粤语虚拟主播“悦小满”正式“出道”。其形象设计贴合Z世代审美,元气满满;而年轻化语态则让“悦小满”能够轻松驾驭各种话题,以正能量引领Z世代群体的价值观。自诞生以来,“悦小满”频频亮相于公益宣传、晚会节目等。通过运用先进的VR技术、AI、实时动捕等技术手段,“悦小满”能够以一种逼真、自然的拟主体的行为模式与真人主持同台搭档,与真人明星融合演绎,并与观众进行“跨次元”互动,丰富传统电视节目的表达形式,助力电视台贴合年轻化受众。例如,粤听客户端的AI电台采用了4D人像驱动引擎技术、超低延对话引擎技术等手段,让虚拟主播“悦小满”呈现出生动的表情和动作,能与听众自然交流。同时,广东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虚拟+”应用模式,结合AI技术、实时渲染、游戏引擎等技术,试图将虚拟主播升级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链接元宇宙的更新型的虚拟主体。
    语言是文化传承和沟通的重要桥梁。“悦小满”作为全球首个粤语虚拟主播,还担任大湾区文化的推荐官,对港澳、海外侨胞和Z世代群体的文化传播都具有非凡的意涵。例如,在2023年粤港澳台青年元宵晚会上,“悦小满”便担任主持人之一。这台面向粤港澳台青年的晚会受到了媒体广泛关注,在全球40多个网络平台先后播放。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朱凤莲在国台办例行发布会上也赞扬晚会“诠释两岸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以岭南传统文化为引,“悦小满”在媒体实践的应用价值之外,还展露出文化产业价值。

由广东台打造的粤语虚拟偶像“悦小满”。
    一方面,“悦小满”进驻粤语音频平台粤听客户端,开设全天候的AI编播的“元气小满音乐电台”,在文化传承、舞蹈演绎、文博推广等领域持续输出创意内容。另一方面,“悦小满”携手多个商业品牌开启数字文旅营销,打造线上线下产业融合新模式。在新型的人机交互关系中,也只有以技术为根基,文化为血肉,“悦小满”等虚拟主播才不会成为可被替代的工具人。
    除了“悦小满”这类智能驱动型虚拟主播外,广东广播电视台还推出了真人驱动型AI主播,在真人采集建模、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技术加持下,“小强”等虚拟数字人主播应运而生。如在2024年广东省两会报道中,《广东新闻联播》触电号推出《数说“两会”》系列视频,以评论员曾小强为原型制作AI数字主播,推出《数说“两会”——“强”与“惠”》《数说“两会”——“创”与“融”》两期视频,提炼解读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展示广东建设发展成就。
    智能审核:辅助视听内容监测监管。随着网络视听行业的不断扩张,内容安全问题愈发凸显。引领主流舆论,当好领唱,是党媒之责,也是党媒固本之基。要放大主流舆论的声音,关键在于做好舆情的监控和引导。而智能技术的全方位布局,提升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审核效率和准确度,激发了信息核查的新思路与新机制。
    2022年,触电传媒开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媒体内容识别系统——“秒鉴”。该系统内嵌高精度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包含智能审核、全网翻库和媒资检索等服务功能,能够检测识别图片/视频多样化场景,对于人物、标识、物品、OCR(光学字符识别)智能识别的准确率、查全率均超99%,并且能够在高于正常时间轴播放的5倍速内完成视频人脸审核,秒级范围内对目标人物进行全网翻库。这一技术的创新水平也被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技术委员会鉴定认证为“国内领先”。
    “秒鉴”多媒体内容识别系统支持7x24小时全方位对客户端和矩阵号进行安全检索,其检测数据库体量大,人物库数量突破10万,目前支持监测珠江云、触电号、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今日头条号等全网多个平台数据,支持用户建立自定义人物画像特征库。“秒鉴”多媒体内容识别系统成功与抖音、头条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合作,实现24小时不间断更新,除了应用于自有网络视听平台触电新闻,更为广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项目及广东省各县(市、区)融媒体内容生产提供了强劲的安全技术支撑。
    “秒鉴”系统作为智能审核领域的创新工具,通过机器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内容审核的效率,确保内容安全、播出安全、导向安全、阵地安全。同时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并分析可能存在的舆论风险,为视听内容的安全传播保驾护航,推动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良性发展。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这一系统有望为维护媒体内容生态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化媒体的发展前景
    内容为主,技术为辅。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媒体智能化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果,推动了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变革,回到具体的内容生产过程中,仍然要以内容为根基,技术为辅助,切莫本末倒置。只有以创意引领科技,科技赋能文化,才能走出差异化的具有竞争力的融合发展道路。例如,2024年广东广播电视台春晚联合百度希壤打造国内首个“万人同服+实时直播”的广电元宇宙空间——开普勒星球龙年湾区春晚元宇宙分会场。在这个“星球”上,观众一改被动观看的模式,化身主角,既可以讨个红包、拍照打卡、创意作画、趣味答题,也可以与搭载了“文心一言”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小希”对话,还可以与网民畅所欲言,构造自己的春晚独家记忆,实现更深层次和沉浸式的交互,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用户体验。
    呼唤“人的尺度”。虽然智能技术不断深化赋能广电内容生产但我们依然需要看到人的作用。一方面,技术的智能化程度来自对人类海量数据的学习、模仿和加工,而内容创意的根本来源依然是人;另一方面,在新闻信息的智能审核过程中,机器仍然没有办法做出绝对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风险判断,人的把关不能缺席。因此,既要看到新型技术对于内容生产的作用,同时需要对这一力量保持警惕,不断调适人与智能技术的合作方式和准则。
    新型关系和应用场景。媒体智能化实践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智能传播的进程。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智能技术变革置于传统的新闻生产场域内,还要拓宽定义内容的视野,洞察新关系形态、新应用场景,加强技术对于泛内容生产和文化生产的赋能,并进一步反哺传统的新闻生产。例如,2023年6月,广东广播电视台旗下广东南方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与科大讯飞共同成立元宇宙XR联合创新实验室,推进面向家庭场景的应用落地,提升广电的商业化变现能力。
结  语

    近年来,广东广播电视台持续解锁新技术,以智能技术助力媒体生产流程的新变革,打造地方融媒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推出新型融媒技术产品,提供优质视听服务体验,构建开放的内容生态体系,探索多元运营形式,让智能技术成为广电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智慧动能。广东广播电视台将继续以岭南文化为根,立足实际,守正创新,讲好湾区故事,贡献未来电视发展新思路。(作者系广东广播电视台数字频道管理部副主任)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