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四力’实践”安徽行采访手记|人民日报社邱超奕:发展产业离不开“长期主义”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12日 文章来源: 中国记协网

在合肥科学岛,目睹“人造太阳”刷新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的世界纪录;在科大讯飞总部,体验人工智能对民生服务的科技助力;在蔚来新桥基地工厂,见证全自动化生产线“一分钟下线一台车”的智慧高效……一项项科技新突破令人振奋,一幅幅产业新画卷令人欣喜,行走在合肥这座活力奔涌的“创新之城”,我感受良多、深受启发。

人民日报社邱超奕(右五)在国盾量子调研采访。

“黑马”城市一鸣惊人

合肥地处华东地区、江淮之间,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过去一直给人很“低调”的印象,而最近发布的“一季报”显示,今年合肥市生产总值已达2772.1亿元。细看发展的时间轴:“十三五”期间,合肥生产总值接连迈上4个千亿台阶;近十年,经济总量增幅居全国26个万亿级城市首位;不到15年,生产总值完成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跨越;新世纪以来,经济总量已是2000年的25倍多……“合肥速度”备受瞩目。

“合肥速度”从何而来?调研前,听到合肥有一个城市标签很响亮——“风投之城”。不少人认为,正是因为合肥踩中了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产业风口,才迎来经济起飞。

“长期主义”体现在夯实基础

一座城市、一方产业的快速崛起,真是因为几笔大胆又幸运的产业投资吗?怀揣这个问题,随着调研深入,我逐渐认识到,合肥快速崛起的背后,其实是当地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广大干部群众长期的不懈努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然而,基础研究周期长、难度大、见效慢。面对艰辛的“长跑”,合肥却能做到潜心耕耘、持续发力。上世纪70年代,合肥腾出本地的校舍住所,以宽广的胸怀和优厚的条件,热情接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扎根,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充沛的人才资源,同时规划科学岛,支持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建设。如今,原始投入结出累累硕果,合肥孵化企业45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80家。算大账、综合账、长远账,扎实的基础研究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积累了先发优势。

“长期主义”体现在坚持到底

合肥形成产业高地绝非一日之功。2005年,当地就提出“工业立市”,重点发展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产业选择也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早先,合肥聚焦家电产业,随着家电对液晶面板的需求增加,又发展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产业,相关产业的壮大,为后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看似必然,实则艰难。在产业引入壮大之路上,无论是显示器龙头京东方还是造车“新势力”蔚来,企业都经历过举步维艰的时期。合肥坚守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坚韧的战略定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最终形成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著称的产业集群。

“长期主义”体现在做优环境

在合肥探产业、访创新,调研之行有两个地方让人眼前一亮。一是安徽创新馆,除了展示2300件科技创新成果,还创新服务功能,举办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活动,促成转化项目金额超千亿元,将展示场变身“大市场”。二是科大硅谷,各类科技招商、创新合伙人项目实时更新,这里既能引进高层次人才,又有公共研发平台,还有创新基金丛林,形成了“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的新模式。营造创新环境如同培土育苗,厚植政策沃土、疏通创新堵点、涵养创新“活水”都需要久久为功,才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一组最新数据能够折射合肥产业创新的后劲之足、耐力之强: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2.4%,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增加值增长56.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8.8%。经过多年快速跑,这座创新之城仍能加速跑,难能可贵。

风物长宜放眼量。通过在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扎实增强“四力”,再看“合肥速度”,看见的不再是所谓“风投之城”的幸运逆袭,而是“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的历史耐心。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