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瞭望·第一学习 |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22日 文章来源: 新华社

全球新闻媒体整体上(66.0%)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持积极态度,多数媒体(67.6%)已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超半数媒体(51.2%)已开始应用人工智能。

“万物皆媒”成为现实,人类正在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网时代;脑机接口等技术发展加速人体终端化,不断扩展人类信息传播和精神交往的深广度。

全球媒体在强化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坚守新闻伦理、践行社会责任,将新闻伦理贯穿于媒体人工智能应用的全流程、全要素,健全以人为本的伦理规范体系,努力实现以人类主流价值驾驭“机器算法”。

文 | 新华社研究院课题组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引发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新闻媒体也再一次迎来变革发展的机遇。科幻小说中那个神秘的“技术奇点”正从想象走入现实,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崭新时空。“智媒”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调查:全球媒体人工智能认知及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为新闻媒体行业带来无限可能性,但正如之前历次传播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无法摆脱“科林格里奇困境”,新兴技术的利弊在得到实践检验之前,仍处于“黑箱”之中。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推动智能向善,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履行职责使命?围绕这些问题,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以中、英、法三种语言面向全球新闻媒体机构开展问卷调查,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094份,受访者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报刊、广电、通讯社、网站、移动应用服务商等。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广泛走访全球各大主流媒体、科技公司与科研院所,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机遇与挑战、责任与使命开展深入调研。

调研发现,全球新闻媒体整体上(66.0%)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持积极态度,多数媒体(67.6%)已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超半数媒体(51.2%)已开始应用人工智能。媒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期待主要聚焦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74.6%)与生产效率(74.4%)等方面,同时高度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闻线索和素材失真失准”(76.4%)等可信度风险。多数新闻媒体(85.6%)认为需要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加强监管。

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促进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202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这一倡议提出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等基本原则,为解决人工智能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也为新闻媒体担当责任与使命指明了方向。

参观者在长沙举行的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佩戴VR眼镜,体验“遨游月球”(2024年10月15日摄) 陈振海摄/本刊

机遇:人工智能赋能传媒发展

在新闻媒体领域,智能“涌现”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共同点燃了新一轮媒介革命的引擎。透过徐徐拉开的人工智能变革大幕,我们看到,新闻媒体正迎来产能新驱动、体验新升级、业态新前景的良好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井喷式”发展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新的产能驱动。在新闻发现环节,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精准的搜索引擎、分析引擎和可视化组件,自动收集背景信息,推荐消息来源和线人,进行消息源验证和核查,为采编人员提供更具价值的新闻线索和多元观察视角。在新闻生产环节,智能创作平台以“知识服务+AI”的方式,为媒体从业者提供更多的知识辅助与支撑;写作机器人、AI创作助手等技术应用,能完成语音转文字、自动剪辑、字幕生成、智能配乐、自动翻译、文本图片转视频等一系列工作任务,让媒体人从大量重复琐碎的人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内容创新创意。在内容分发环节,人工智能依托广泛串联的数据信息,帮助媒体开启深度洞察,勾勒用户画像,与用户建立深度联接,更好实现精准推送。在反馈评价环节,人工智能技术能精准实现传播效果评估与数据考核,帮助媒体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如通过情感分析工具捕捉受众在观看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判断传播内容的感染力。

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的深度结合为新闻信息的消费者带来充满惊喜的新变化。传播行为超越时间、空间、场景限制,媒介消费成为以人为本、联通万物的全新体验,“四全媒体”(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发展图景更加清晰。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结合,搭建起全方位、多感官、多维度的传播场景,为沉浸式体验增添智能维度。媒体利用大模型技术,打破传统媒体与受众间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使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随着其对人类心理洞察、情绪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还将推动媒体从“物理性媒介”向“心理性媒介”过渡,使用户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得到内心抚慰和情感满足。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传媒业态或将加速呈现万物媒介化、媒体平台化、产业数智化的新前景。“万物皆媒”成为现实,人类正在进入“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网时代;脑机接口等技术发展加速人体终端化,不断扩展人类信息传播和精神交往的深广度。平台化重塑媒体传播触角、内容生态、商业模式、运营机制,增强媒体在各种新传播场景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推动媒体向容纳各类社群的综合性服务载体转型。数智化推动传媒产业从内容驱动向技术、资本和内容等多重驱动转变,深化整个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重构,为多元化跨界“增益”带来更多可能。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出的智能素描设备。该设备可通过现场拍摄画出素描图(2024年7月6日摄) 黄晓勇摄/本刊

挑战:人工智能催生多重风险

一切技术发展,都具有“福祸相依”的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其他技术进步一样,是一把“双刃剑”。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曾发出警告,强大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人类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糟糕的事情。由于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不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工智能发展在赋能新闻媒体的同时,也催生出种种风险。

虚假信息引发信任危机。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恶用使得虚假信息在规模、形态和传播路径上不断升级,侵蚀着新闻媒体的社会信任基础,甚至引发全球信息环境的真实性危机。一是“无限量产”更具灾难性。人工智能的介入从技术上降低了虚假信息生产传播的门槛和成本,大幅提升了正常信息环境中虚假信息的数量级,为人类正确认知社会制造出层层“信息迷雾”。二是“深度伪造”更具迷惑性。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功能拓展,使得虚假信息的内容形态更加多元,也更加难以被普通人所辨别。以“深度伪造”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突破文字限制,可以通过对图像、声音、视频的篡改或伪造,产生高度逼真且难以甄别的多媒体信息。三是“仿真传播”更具隐蔽性。以“社交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水军”散布在全球各大社交媒体上,成为无孔不入的“网络隐形病毒”。

技术滥用破坏舆论生态。技术局限叠加使用者私利诉求,带来污染舆论生态的风险。算法偏见诱导个体认知:人工智能难以摆脱内嵌于数据和算法中的偏见,以及定制化内容的“茧房”效应,对独立、理性、健康的个体认知与价值塑造带来挑战。机器水军操控社会舆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舆论操纵的手法不断翻新、工具持续升级,舆论生态进一步复杂化与浑浊化,加剧社会意见分裂、秩序混乱、心理动荡等风险。智能武器加重信息对抗:在社会矛盾多发、地缘政治紧张背景下,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情报战”“舆论战”“认知战”中,加深认知鸿沟、升级舆论对抗,国际冲突风险大大增加。

快速发展加剧治理忧虑。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争议和治理难题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技术黑箱”令人工智能的“未知”远大于“已知”,各国立法速度、司法效度远远滞后于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加上技术问题政治化、商业竞争白热化、地缘博弈扩大化等因素影响,人工智能治理在各国的实践中都面临多重阻碍。在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具体问题上,世界各国面临诸多共同治理难题。如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建立公正、透明、合理的保护机制,对世界各国立法者提出了迫切要求。

智能应用加大发展鸿沟。和任何其他影响深远的技术突破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带来社会财富和权力的转移,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带来关于贫富差异、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等问题的讨论。如何公平分享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让技术成果惠及全人类是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有资料显示,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但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尚未能真正接触、使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全球数字鸿沟仍有扩大之势。

使命: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智能向善

在人工智能掀起的时代浪潮下,世界各国媒体需要机遇共享、风险共担,以专业优势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舆论生态,为构筑开放、公正、有效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汇聚强大的媒体力量。

首先,加快智能驱动,提升媒体价值。新闻媒体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流程、全要素中,以智能化提升系统效能,以标准化确保安全可靠,以专业化升维新闻品质。要更注重自我技术赋能,从传统“信息加工者”转型为“智能信息生产者”。构建人工智能支撑和驱动的生产传播体系、数据技术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效果反馈体系。要以智能技术为依托,提升新闻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和准度,增强新闻媒体连接社会、凝聚共识的作用。要打造媒体新质生产力,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新闻产品和新闻服务。

其次,立足善意使用,健全伦理规范。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更是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者和守护者。全球媒体在强化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坚守新闻伦理、践行社会责任,将新闻伦理贯穿于媒体人工智能应用的全流程、全要素,健全以人为本的伦理规范体系,努力实现以人类主流价值驾驭“机器算法”。要把新闻媒体专业优势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相结合,以新闻真实破除信息迷雾。要以新闻伦理驾驭工具理性,加强对从业者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提升其伦理意识和技术素养。要以规范机制保护数据隐私,确保用户信息在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得到充分保护。各国媒体应发挥示范效应,不制造虚假信息,不操纵舆论干涉他国内政,不充当不沦为“认知战”工具,努力成为防御虚假信息传播的“守夜人”和“防波堤”。

第三,加强对话合作,完善全球治理。各国媒体应通过对话与合作凝聚共识,积极弥合智能鸿沟,实现公平普惠;加强共享共建,推动务实合作;寻求价值对齐,改进全球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智能向善,致力于构建基于共同价值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和全球治理范式,使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各国媒体应借助“文化+科技”的双向赋能,提高不同文明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打造国际社会的“网络大外交”平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消除隔阂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推动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