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院士“把脉”智能网联汽车下一步发展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14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路径是什么?

在近日举行的2024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网联车辆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强等院士大咖围绕“智能化转型”“网联化融合”“产业生态构建”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相关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分享,引发各方广泛关注。

发力人工智能加快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汽车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推动汽车行业加速向智能化转型。

邬贺铨认为,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要实现真正的“智能驾驶”,需要破除“算力”“算法”“数据”方面的技术障碍。

一方面,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模型规模的扩大,对车载系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方要想办法对这些大模型进行压缩优化,使之能够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运行。另一方面,当前智能驾驶所需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仿真环境,而非真实道路,虽然仿真数据有助于模型训练,但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生成的数据可能导致模型出现错误理解(幻觉)或性能下降(崩溃)。因此,仍然需要努力产出一定比例的真实数据来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我们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初衷是要保障安全,必须做到‘标准先行’。”孙逢春强调,要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步,必须重视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建立,要确保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我们现在需要大量具有汽车知识的人才。”孙逢春表示,产业界与教育界要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AI大模型、算力算法、芯片设计等方面,要为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人工智能应用于自动驾驶领域,有三方面挑战亟待解决。”李克强认为,在概念与知识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存在理论、知识和可解释性等方面的不足,这意味着在自动驾驶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数据方面,训练自动驾驶这一垂直领域大模型数据需要保证海量性、完备性和准确性,这就需要做好大模型数据底座。在计算架构方面,当前的计算平台大多是烟囱式的,各个部分相互独立,这样的架构不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为实现云端训练结果在车端有效应用,急需新的计算架构来支持端到端的闭环流程。

探寻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路径

当前,各方正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积极探索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发展路径。

邬贺铨介绍,我国很早就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并强调“单车智能”和“车网联”两个概念。单车智能是指车辆自身具备的感知环境、决策规划、控制执行等功能。然而,由于道路状况瞬息万变,仅靠单车智能难以实时更新路况信息,也无法获取其他车辆的状态,这限制了其功能的全面发挥。

邬贺铨表示,当单车智能与车联网相结合时,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接收其他车辆及基础设施的信息,实现更广泛的环境感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车辆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还能通过云端和车端算力的协同,减少对高成本传感器的依赖,并提高整体系统的效率。

“从中长期来看,车路协同技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孙逢春表示,我国政府通过制定五年计划、中长期发展战略等方式,部署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相关工作,这对促进汽车领域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孙逢春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汽车产业碳交易和碳排放核算需求的增加,车路协同和车网融合的应用扩展有望为车企打开增量业务空间。

“车路云一体化实际上是单车智能的升级版,而单车智能则是车路云一体化的基础。”李克强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分为三级:信息动态交互、协同感知、协同决策控制。当前市场上许多车辆都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网联功能,如导航系统、娱乐系统等,这些都属于“信息动态交互”级别。

“随着技术的发展,协同感知和协同决策控制将进一步提升车辆的功能和安全性。”李克强指出,通过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更高级别的网联功能。例如,协同感知可以显著提高行车安全性,通过路侧设备的视角,实时告知车辆周围的情况,避免视觉死角引发的事故。此外,这些感知数据可以被用来训练大模型,进一步增强车辆的决策能力。

齐心协力构建产业生态

智能网联汽车有望重塑技术创新的链条和产业的生态,各方应合力促进汽车、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和国际合作,推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智能网联汽车现代服务业’值得我们去开发和培育。”邬贺铨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带来新业态和新服务,包括地图服务、出行服务、汽车维修服务以及车载娱乐设施供应服务等。麦肯锡曾预测,车联网以及车载电子衍生的服务到2030年将达1.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智能网联汽车将重新定义汽车,将重造一个汽车产业。

邬贺铨还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过程中涉及众多政府部门,包括交通管理、公安、工信等部门,同时还涉及法律、政策、保险和金融等领域。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运营主体尚不明确。邬贺铨建议,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车联网运营商,负责建设和维护城市内的路车单元、边缘计算和车路云设施,并通过接入当地运营商的网络,实现与5G网络的互联互通。

孙逢春表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将促进交通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随着车路协同技术的进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智能网联汽车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碳排放的精确核算,助力形成有效的碳交易机制,并催生新的业务形态。

李克强认为,同时掌握ICT技术、汽车技术、相关融合技术的新型技术平台企业将领跑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此外,李克强提出了“1.5级技术平台供应商”的概念,这类供应商介于传统的二级供应商和一级供应商之间,类似于通信行业的铁塔公司,它们将提供基础性的技术平台,支撑起整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李克强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技术交叉、产业跨界的领域,真正要把这个产业做实,一是要形成共识,二是要做到架构统一、标准统一,三是把各自的事做好,然后再形成协同关系,这样产业才会真正成功。(作者:陈相龙)


(编辑:王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