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碰词儿工作室是人民日报社首批融媒体工作室之一,成立于2016年,由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媒体融合编辑室牵头负责,8年来策划制作了一批融媒体佳作。有3件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2件作品分别入选中国记协评选的“新中国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庆祝建党百年融创报道十大精品案例”。工作室作品还多次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精品奖、新媒体视频创新大赛创新大奖、融媒体工作室优秀产品特等奖和一等奖等奖项。2024年10月,碰碰词儿工作室入选中国记协第一批“我的工作室”优秀案例库。 几个文字编辑,“半路出家”做新媒体,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什么?回顾8年来的融媒探索,分享一些感悟和思考。 起步之初,尝试新领域。2016年10月,落实报社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部署和部门规划,碰碰词儿工作室确定了以短视频为主的创作方向。作为总编室深化媒体融合的“轻骑兵”,工作室从零开始摸索学习,点滴积累全媒体能力。 万事开头难:仅有3名成员,都是文字编辑出身,缺少视频创作经验,更缺少资金和技术。几经思索,团队决定“做起来再说”,找准选题,走上街头,采访制作了一批接地气的民生类短视频,镜头聚焦百姓,风格朴实真诚,上线后收获诸多好评。其中,聚焦春运途中旅客的《山河再远,也要回家》、关注家庭养老话题的《当你老了,有我在呢》,均在微博上引发热烈反响。上千条留言的评论区里,众多网民倾诉经历、表达感动。 这些街采虽然技术略显粗糙,但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也让团队深刻地体会到:新闻既传递价值,也传递情感;新媒体报道不妨从实处着力、从小处着手,用轻巧灵活的传播与网友“同温同感”,通过情感叙事激发共鸣,在细微处折射大价值。 创新表达,找到发力点。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最近几年,工作室的创作重点逐渐转向主题报道,并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我们潜心践行“四力”要求,始终秉持“大主题小切口、硬主题软表达”的创作理念,与报社内外多家创作伙伴联手,推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融媒体佳作。 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高考四十年,有努力就有远方》,就是一件引发广泛共情的作品。2017年6月,为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碰碰词儿工作室、半亩方塘工作室和人民日报社媒体技术公司联合推出网络专题,包括人民日报社首个微电影《高考四十年,有努力就有远方》、H5小游戏《这是一份神秘的高考试卷》、手绘长图《一图看尽高考四十年》等一系列产品。微电影选取1977年、1987年、1997年、2007年、2017年这5个历史年份、5名代表人物,将他们的高光时刻浓缩进短短两分钟里。高考是全社会的共同记忆,每个亲身经历的人都会刻骨铭心,作品唤醒观者深埋心底的回忆与情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在重要节点推出主题报道,工作室参与策划制作的作品还有很多: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40年,不能没有你》、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的《你,为什么入党》、202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75年,奇迹如歌》,等等。这些作品别具匠心、制作精良,立足叙事创新,彰显主流立场。
碰碰词儿工作室与人民网社交媒体部联合制作的短视频《75年,奇迹如歌》海报,可扫码观看。
碰碰词儿工作室所在的总编室,是人民日报编辑出版的“总闸门”,日常负责12块要闻版、新闻版的编辑工作,近年来以融合意识引领源头创新,强化互联网意识和用户思维,坚持版面稿件与融媒体产品一体策划、一体推进、一体传播,并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深度合作,不断扩大产品覆盖范围,以主力军全面挺进舆论主战场。 工作室充分汲取部门的融媒实践经验,发挥党报编辑记者的思想、创意和文案优势,借助新媒体中心、人民网、媒体技术公司等社内新媒体团队的技术、经验和平台优势,打破部门、组别界限,分工清晰、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报社内外的生产要素和媒介资源,共同推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落地生根。 人员融合。工作室采取项目制创作,为每个项目量身定制团队。成员分工清晰,跑口记者、版面编辑、工作室编辑和平台方编辑各司其职、各专其能、各扬其长。大家通力合作,创意相加、经验相加、特长相加、资源相加、平台相加,发挥乘法效应,让“5个1”最终大于5。 创作融合。策划阶段,各方联动多次召开“头脑风暴会”,对选题“掰开揉碎”讨论,互相激发创意“金点子”;在采访和制作阶段,充分尊重融媒体传播规律,提前设计方案,制定项目进度表,一次采集、各取所需、各自生产,根据报纸和客户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特点,为不同平台打造适配化、个性化产品。 渠道融合。作品上线以后,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通过话题设置、平台联动等方式,精心设置议题、积极与受众互动,并与国内主流新闻、视频、社交平台联动配合,使传播形成波浪效应,共同扩大主流声量。 这是一条从策划、创作、推广到反馈都深度相融的全流程链条,也是一条“以融合促创新”的有效路径。整个链条多次磨合、运转顺畅,做到了资源集约、优势互补、高效协同、差异传播。 依托报社融媒体工作室精品工程机制,近几年,碰碰词儿工作室、要闻七版联合人民网社交媒体部,共同创作了一批短视频作品,包括《你,为什么入党》《你,为什么参军》《奇迹有密码》《中国新青年》《为让我们吃好,他们有多拼?》《郭贵在贵州》《命运与共》《75年,奇迹如歌》等。其中,2021年,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团队推出的“初心心愿”特别策划是一组出色的融媒体产品。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主线,精心选择孙景坤、向轩、戚发轫、张伯礼、张桂梅等老一代党员和裴先锋、华雨辰、李凯等90后党员为代表,14名党员年龄跨度在26岁—97岁。他们回望入党初心、讲述坚守故事、表达对党祝福,展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坚守、赓续延绵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网民。系列作品包括一条主题宣传片、一个MV、14集短视频和人民日报两块整版报道等。上线后,主题宣传片《你,为什么入党》被全网置顶推荐,微博在开屏页重磅推荐;14集短视频中有8集登上微博热搜,话题#初心心愿#登上热搜榜首位,话题阅读量达1.5亿。作品入选中国记协评选的“庆祝建党百年融创报道十大精品案例”,并被收入《中国新媒体年鉴2021》《“融”说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新媒体作品选》等。 团队还打破传统思路,积极推动作品进高铁、进学校,有效拓宽了传播路径。《你为什么参军》《郭贵在贵州》均在全国铁路约25万块屏幕滚动播出1个月,覆盖人次2.5亿,将线下传播延伸到日常高频场景,不断扩大人群覆盖面,润物无声地推进主流价值传播。 主流媒体不能迎合受众,但必须贴合受众。这些年,在人民日报社领导和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大胆探索,策划制作的融媒体作品类型众多:短视频、三维动画、微电影、微综艺、手游、H5、MV、长图……但不管形式怎么变,作品要有人看、“脑里有印象、心里有触动”,传播才能真正起作用,才能最终达成观念引导和价值引领。 创作要摒弃“传者思维”,尽量代入观众视角。创作者首先要把自己都“不喜闻”“不乐见”的内容剔除,一遍遍筛选、一次次提升。要敢于取舍,只抓核心传播点、核心用户群,不必面面俱到,那样可能意味着“面面俱弱”。敢于取舍,作品才会特色鲜明、有传播点。拍摄的素材浩如烟海,经常是采访了一两个小时、录音有一两万字,用在成片里的只有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几秒,这是一个高度提纯的过程,甘于“自我折磨”,才能“百炼成钢”。 创作要在故事的枝杈上,嫁接情感和价值。要讲好时代故事、传播主流价值,就要创新叙事逻辑。新媒体作品要学会“嫁接”,把想要表达的观念“嫁接”到故事和情感上,击中观众的最大“情感共鸣区”。以人叙事、以事明理,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主题报道往往政治性较强,内容必须扎实严谨,但要避免宏大叙事,切忌板起面孔说教。硬话题一定要做软转化,先做概念转化,再做影像转化,要在光影之中表达、传递情感,柔软地触发共情、引发共鸣,才能达到传播共振,促进主流价值入脑入心。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二等奖的《为让我们吃好,他们有多拼?》,就是一件清新朴实的主题报道,运用多种融合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粮食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国之大者”,碰碰词儿工作室、要闻七版联合人民网社交媒体部,提前3个月策划,采访拍摄到5位平均年龄78岁的顶尖育种科学家,并用水稻、小麦、大豆等种子精心搭建出5种场景共20多平方米的“微缩田园”。借助微缩摄影技术,观众犹如穿行童话世界,老一辈科学家的拳拳报国心在浓浓烟火气中鲜活呈现。大胆的融合创新带来亮眼的传播数据,作品获全网置顶转发,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前十,入选“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展播”。 创作要尽量避免“易碎”,多途径延长生命周期。为改变融媒体产品易碎易逝、生命周期短的现象,工作室还与人民日报出版社合作,依托主作品策划编写衍生读物,出版了两本青少年绘本,以进一步拓宽受众群体、拓宽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融媒产品不仅传得远,还能留得住。 2019年,《神奇中国少年行》与公益手游“家国梦”同步开发,团队从手游中甄选近200张原创手绘图,并与要闻二版的编辑们一起精心撰写趣味知识点,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祖国灿烂文明、家园建设历程和人民美好生活,绘本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长安街读书会在其微信公众号将该书列入学习书单,推荐给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的青年干部。 2021年,系列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上线后,团队推出了衍生读物《奇迹有密码:写给孩子的红色故事》。动画以党史上的权威史实为依据,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中国奇迹背后的大密码。团队与要闻七版、人民网的编辑们一起,在动画的基础上二次创作、精心编撰,帮助青少年理解党史故事背后的伟大精神力量。 当下,一系列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成方式,技术赋能将成为主流媒体提质增效的生命线。学习和应用智媒技术,成为媒体人新的时代命题。 得新技术者得未来,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对新技术新形态,首先要懂、其次要用,才能跟得上时代,才能在下一站赢得主动。近年来,团队始终牢记这一点,积极研究年轻受众的使用偏好、表达习惯和社交文化需求,积极尝试新手段、新技术,力求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认可。 手游出圈,拉近党报与年轻人的距离。2019年,国庆70周年前夕,工作室与要闻二版、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一款公益手机游戏“家国梦”。产品发布后迅速成为网民自发传播、互动分享的爆款产品,持续一周登顶手机应用商店免费游戏排行榜。客户端下载用户数400万、日活用户数150万。产品入选中国记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合报道十大创新案例”,并入选《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人民日报社还为“家国梦”专门召开了作品研讨会。 作为人民日报社参与研发的第一款公益手游,“家国梦”成功地做到了两个“打破”:一是打破了主流媒体宣传的“内循环”,将影响力延伸到30岁以下的玩家群体;二是打破了“线上线下、网上网下、版面页面”的界限,真正做到了嵌入式传播、互动式传播、趣味性传播,传播路径从“媒体推送”转化为“用户寻找”。这一产品的成功,是主流媒体在主题报道方面的重大创新,也是推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实践。 AI实践,坚持科技为立意服务。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工作室与人民网社交媒体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三方合作,较早在央媒中使用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技术,推出实验创意短片《命运与共》。短片以榫卯相扣、拆开易重组难的鲁班锁暗喻世界格局,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了宏大主题的具象化、故事化表达。 在此次人工智能技术实践中,主创人员对AI生成画面进行严格挑选和审核,并结合实景拍摄剪辑,通过孩童视角观察,从日常场景到AI生成的想象世界,再到互通互联的真实世界,作品虚实结合、创意巧妙、步步深入,取得出彩传播效果。我们相信,全媒体时代,技术很炫酷,形式很多变,但初心要坚守,科技为新闻服务、为立意服务的原则始终不能变。 8年探索,8年耕耘,8年成长,作为党报媒体融合“轻骑兵”,工作室交出了一张合格成绩单,但前路尚远、挑战很多,唯有继续深耕、砥砺前行。对媒体人来说,呈现时代面貌、记录中国成就、弘扬中国精神,是职责所在;探索新语态、年轻态、多样态,是时代要求;打动人、感召人、聚拢人,是努力目标。未来,碰碰词儿工作室将紧跟时代发展,体现党媒担当,努力创作更多优秀作品,继续为放大主流价值声量贡献力量。(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媒体融合编辑室主编、碰碰词儿工作室负责人)
(编辑:马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