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新闻信息传播积极应对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时代嬗变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22日 文章来源: 新闻战线微信公众号
    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一方面要应对网络时代的大变革,同时,又迎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新闻信息传播面临着新课题,也肩负着新使命。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新闻舆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基本方针和实践路径,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了全面系统阐释,作出全方位部署安排。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旗帜引领方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的新闻舆论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气象,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从过去“信息稀缺”到现在“信息过载”,如何积极应对大变革和新挑战,如何把握信息认知规律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笔者结合在新闻战线的工作经历,以及近些年对国内外传媒发展的观察研究,分享一些思考。
    网络时代大变革引发信息传播深刻变化
    信息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如果说互联网在初期只是现实社会的映射,现在则已经成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数字现实内在一体的社会组成部分。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特点:传播主体由专业性、精纯性、职业性变为多元化、混杂化、大众化;传播内容发生明显变化,更趋向于个性化、实用性、娱乐性、可视性;传播方向由单向传播变为互动传播、多向传播;传播手段由单一、平面变为多维、立体;传播路径由集束式变为发散式;传播空间由国别性、区域性变为全球性、开放性;传播过程由相对固定的、断续的传播变为移动的、全程性的传播;传播效果由受众被动性、服从性接受变为主动性、自主性认知;传播载体由设置行业门槛的专营媒介扩展到大众化、社会化终端。
    信息传播呈现出的这些新特点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推动世界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看,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积极抢抓变革机遇、锐意改革创新,开辟新的传播阵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从国际看,许多媒体纷纷依托数字技术加快转型,纽约时报十几年前就提出“数字战略”;路透社在个性化定制方面下功夫,财经信息分析系统提供100多种角色选择功能。
    实践证明,技术层面上不去,在未来舆论场中就没有话语权。新华社下决心成立了713技术实验室,提供云计算、大数据、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支撑保障,打造多媒体采编、多终端播发的集成生产服务产品。例如,在《三北造林记》报道中,直播车跟着采访团队行进式全程报道,音视频、文字线上线下联动,聚合UGC(用户生成内容)和PGC(专业生成内容),产品多终端播发,多语种、多媒体展示,全程吸引上亿人次网民参与集成报道;“三北”13个省市媒体共同参与、平台共享。
    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面对网络时代的大变革,整个传媒业都在积极应变。
    及早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新挑战
    大变革尚未停息,新挑战接踵而至。2022年11月末,OpenAI公司推出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短短两个月,月活跃用户数就突破1个亿。2024年,OpenAI公司推出Sora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再次成为标志性事件。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大模型从研发环节“百模大战”到应用领域“百花齐放”,取得显著成效。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消息,我国现有完成备案并上线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近200个,注册用户超过了6亿。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全世界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标志着信息传播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的挑战和冲击是全面的,不仅会对经济和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愿同各国加强交流和对话,共同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同年1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指出,要“妥善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中方愿同各方携手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挑战,媒体应该及早应对,作出相应判断和选择。以下特征尤其值得关注:
    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载体、内容及总体生态格局产生全程式、连锁式变革性影响。一是数据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必须依托海量信息,并利用这些数据完成指令,这是之前的技术所没有达到的高度。二是算力算法的变化。如今的超级计算机相比30年前,每秒浮点运算能力提高了1000万倍,在这个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拥有并选择最佳“算法”。三是转换模式上的突破。在超级强大的模型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拥有非线性的表征能力。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上能够产生全程式、连锁式的变革效应,给信息传播带来冲击和变化的强度和持续效应需要媒体充分预计并及时应变。
    情境体验强化新闻信息的感染力和想象力。Sora的推出,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从文本生成到文生视频的飞跃,这恰恰适应了现代信息传播的短视频潮流。它为信息的可视性甚至新闻的可视性提供了一种情境,使受众可在其中沉浸式体验,强化了新闻信息的感染力和想象力。
    通过多层面高阶转换推动新闻信息传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上具有多学科、跨领域(科学、技术、文化)的高阶转换能力,可以触达信息传播中一些单体人类思维和认识所无法抵达的层面,从而促进人类的信息传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文化和社会新闻专题等系列的深度报道,更可以充分运用这方面的功能。
    运用数据和算法分析信息,预判趋势走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大数据信息分析和相关案例的链接,运用算法进行逻辑推理,不仅可以对现实社会信息进行深入剖析,还可以对信息走向作出预测,这些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有助于处理判断信息。
    在突发性事件和灾变中具有替代性。在重大灾变(地震、台风、海啸、山火等)和社会突发性事件中,在报道人员无法进入一线时,人工智能机器可以突破这些阻碍,及时抵达现场,写出第一手报道。
    在个性化互动中产生超强黏合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信息传播具有超级互动性和个性化特征,具备点对点的超强针对性。这种处于特殊状态信息流的互动,可能会使信息接收者产生超强黏合度和依赖感,甚至会导致主体“异化”。
    在特定信息交流中生成异于人类自身的文化。在看到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风险。大语言模型深度介入人类文化生产,“人—机”互动会对现有社会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形成挑战,可能造成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上的危机和混乱,进而产生一种与人类自身交流不同的文化。
    产生大量虚假信息和恶意攻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容生成是基于对语料库的学习和预测,是一种经验的再现,对于生成内容本身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无法进行判断,可能导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大量虚假信息,甚至被利用生成恶意内容。这种负面作用已经在现实中产生。
    改变新闻信息传播的职业构成,给从业者带来冲击。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交互能力、内容创新能力、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正逐步渗透到新闻传媒领域。快速采集信息、处理数据、生成内容,优化新闻采编流程,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效应对这一趋势,作出相应转变。
    新时代媒体从业者须具备过硬素质和能力
    无论是网络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媒业最根本的要素是人。应对大变革和新挑战,重要的是拥有一批合格的、优秀的媒体从业者。在新时代中国,做一名合格的媒体从业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观是新闻人的精神脊梁。我们要树立的新闻观,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中国,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践行“四力”,不断提升新闻采写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采写通讯尤其是长篇通讯,必须务实认真刻苦,有充沛的创造激情,全身心投入。一篇通讯能否立得住,稿子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采访。采访的功力,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能否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甚至杰出记者。比如采访人物,关键是如何呈现出其内心世界。把握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采访对象就立起来了,人物形象就丰满了。
    拥有某方面专长,“术业有专攻”。新闻行当门类庞杂,记者必须有一门专长、绝活——“快锥子”。这种绝活,有的是长期自觉造就的,有的是从业后所要求具备的。
    具备适应时代所要求的思维意识、综合素质和跨界知识,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视野、思维方式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前瞻意识、开放思维、创新精神。就综合素养来说,仅有本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涉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学甚至某些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从而具有跨界表达的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学习掌握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操作应用。要培养数据意识,跟上时代变化,跟上科技创新步伐,积极适应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
    关键在于保持和发挥人的“特质”。重视挑战和防范风险是极为重要的,但我们不应悲观,不要过度强调它的负面性,视其为洪水猛兽,而要看到人类自身的能力和对科技的把控力。数百年来,尽管科技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世界,但理智之光仍照亮着人类社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和发挥人的“特质”。那么这种“特质”是什么呢?
    一是始终处于学习、思考、实践状态,认知世界,认知科技,认知自我。根据熵增定律和耗散系统理论,宇宙也好,生命也好,必须有能量交换,否则就会处于死寂状态。人类生命之所以能存在并进化,就是不断对外在环境发出的信息进行学习、存储与运用,认知自我、改造自我,保持对外在环境和科技发展的生存优势。
    正因如此,我们今天也要不断在信息交换及知识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中,让自我与世界、科技沟通,认识自我、世界、科技三者间彼此的位置、联系和作用。人类要对自然和外部世界怀有敬畏,对科技发展也应怀有敬畏。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历史,也改变着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科技视为工具,把自己看作凌驾于科技之上的主宰,要在学习、思考、实践中,把握三者之间的和谐联系、运作规律和走向。这样,我们便可以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
    二是因时而动、应势而变,保持和焕发生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的发展确实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但是,迄今为止,人类历经6次科技革命,仍然保持着自我的主动性,其原因就是在“熵增状态”,能因时而动、应势而变、不断成长,保持和焕发生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我与环境、外力构成相适应的生存、运行规则,并成为规则的主导者,因而保持着生存优势。
    当下,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高新科技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能否跟上时代、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实际上,机器从来不与人竞争,与人竞争的只是那些能掌控运用机器的人。这一切,关键在于自我把控,在于个体能否因时而动、应势而变,培养焕发生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拥有,有先天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在于后天的培养,而且主要是靠特定环境中的自我培养和自觉训练。对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决定作用的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含认知、判断、选择、运作等环节,它们是互相关联的统一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最核心的问题是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培养。每做一件事,都要在知事、做事上运用开放性思维,注意逻辑性,更重视矛盾性,在认知解决矛盾中打破常规,拓展出无限个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特定条件下的那个“你”的。这之后,关键就在于能否坚守这种独创性的品质和个性化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会成功地培养并提高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坚守正确的人类价值选择、情感归属和心灵指向。这是人工智能和任何科技都无法企及的精神世界。新闻、文化、影视等各个行当,其内核都必须闪烁人文主义的理性光辉,体现鲜明的价值选择、情感归属和心灵指向,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体验和触及的。人工智能可以写出一般性的新闻稿件,但最经典、最触及人类心灵的新闻通讯和文学作品只能出自人类自身。文学、新闻、艺术……这是高级、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情感生发的窗口和家园。科技可以复制其形态,但是不能赋予其灵魂。两者的差别正是在某种价值选择、情感归属和心灵指向上。
    约而言之,信息传播,文化、新闻等国际传播,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国际传播,都要放在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时代大的背景和语境下来进行深入研究。

    (李从军 作者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海南自由贸易港背景下的国际传播研究”22@ZH002课题组首席专家)


(编辑:马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