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格局正经历着多维变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重要指示,通过文化创新赋能国际传播,引领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软实力,塑造国际传播全球舆论的新视角,是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有效路径。
受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历史、文化维度差异,国际传播场域中的“文化隔阂”“文化折扣”现象仍是无法忽视的挑战。例如,中华优秀文化中儒道思想、传统戏曲、节日风俗、中医等文化元素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厚,但对海外受众来说理解门槛较高,在信息传递和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的误读或曲解。 同时,我国在国际传播舆论场中面临长期处于“他塑”的被动局面,部分西方媒体不断以“全球西方”的价值标准和政治立场来解读和报道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判断与评价也会在这种建构中被误读。因此,应塑造国际传播全球舆论的新视角,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构建国际文化新秩序,争取平等地位。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一个丰满和立体的中国形象至关重要。探索构建多渠道传播格局,统筹打造国际传播矩阵,形成一体化传播效果,多层次话语圈同频共振,仍是国际传播叙事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一方面需要深刻认识到国际传播内容对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意义,关注国际受众的话题兴趣点、情感共鸣点、全球发展热点问题,如经济增长、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优化传播策略。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开放包容的态度,用“微观故事”传递“宏观价值”,不断增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国际影响力。 应在跨文化语境中采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根据区域国别的历史文化特点,创新中国话语表达方式,在文明交流中促进共鸣。应顺应新时代国际传播新趋势,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中创新语态表达。 第一,将“大事件”和“小人物”结合起来,通过以小见大的传播策略,展现中国人民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形象。 第二,将“历史感”和“时代性”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中国叙事的感召力,重视发挥文化赋能和文化引领作用,在关注区域国别研究及传播的基础上,开展“在地化”传播,推动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视野。 第三,将“正面导”和“负面驳”结合起来,重视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的体系化建构。一方面要开展国际舆论引导,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展现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要突破西方话语霸权的封锁,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讲好中国故事,优质的内容是引发关注和共鸣的重要抓手。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讲述“经典”更观照“现实”,立足“本土”更联结“世界”,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调整传播话语架构,多维立体展现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叙事的感召力。要根据区域国别的历史文化特点,厚植中国悠久历史底蕴与现代发展经验,创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要抓住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机遇,拓宽传播渠道维度,建立先进的采编和传输平台,构建强大的融合传播矩阵,打造国际影响力显著的媒体集群。利用短视频、动画、虚拟现实(VR)等数字化传播手段,创作“中国味”与“国际范”融合的作品,实现内容与形式并重的叙事方式。 在未来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应坚持文化自强,激发创新活力实现情感共鸣不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相互赋能、“中国故事”和“全球共鸣”同频共振,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明显提升。要厚植于文化自信,赋予中国故事新的魅力和活力,引发受众的价值认同、情感共鸣。除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可以利用动漫、游戏、社交媒体营销等受全球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形式来传播中国故事,积极探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展现充满活力的当代文化的结合之道。例如,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话题讨论、挑战等活动,鼓励受众参与互动,引发全球范围内对中国故事的关注,提高中国故事的传播热度和互动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仅需要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他塑”,更需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塑”“合塑”。这是应对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挑战、展示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然选择。 可以进行前瞻性议题的设置,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性公共事务,推动全球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文化力量。 重视发挥桥梁作用,扩大对外传播人才队伍,拓展传播矩阵,助力国际传播,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成为中国故事的亲历者、讲述者和传播者,通过平实自然的叙事视角,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 未来,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应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紧跟热点回应时代关切、语态创新促进交流互鉴、内容为王拓展传播维度、坚定自信实现情感共鸣、加强合作影响舆论格局,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作者刘悦坦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丛美系该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马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