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生态治理”推动甘肃数字治沙取得新成效
为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治理新路径,甘肃省互联网协会联合会员单位组成调研组,于5月19日至22日深入武威市古浪县、民勤县,对当地生态治理、生态振兴等生态文明的实践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本次活动以“数字赋能生态屏障·科技守护绿洲未来”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与政企协作,深度挖掘互联网技术在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及乡村振兴中的创新价值,为构建“政企学研”协同的数字化生态治理体系提供实践样本。
治沙成就与现状:甘肃的绿色征程
作为我国荒漠化重点区域,甘肃省将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趋势。
武威市作为河西走廊生态屏障核心区,承载着“阻隔两大沙漠合围”的国家战略使命。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三代治沙人接续奋斗四十载,使全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形成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廊,他们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治沙事业中。民勤县处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夹缝之中,作为国家防沙治沙的重点县,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推广治沙产业等措施,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升至目前的18.28%,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互联网融合:治沙新模式探索
在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副场长贺中强和古浪县林草局局长张彦吉现场介绍了八步沙林场从“一棵树、一把草”的原始治沙模式到如今“数字管护、智慧防沙”的现代化转型,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八步沙的变迁折射出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深刻变革。调研组实地感受了“六老汉”三代人40年如一日的治沙壮举,深刻体悟了“当代愚公精神”的内涵。
调研期间,协会会同理事单位武威移动公司与两县林草部门聚焦“互联网+生态治理”展开深度调研交流。针对林草部门提出的林草资源动态监测难、灾害预警滞后、造林后期管护资金不足等痛点,协会现场分享了“数字治沙”可行性方案,例如可以利用AI模型训练历史治沙数据,预测不同植被组合的固沙效果,优化种植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八步沙肉苁蓉”“民勤羊肉”等建立溯源认证体系,提升沙产业品牌价值;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治沙历程,开发VR治沙科普课程,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建立“科技驱动沙草产业发展”数字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圈定生态脆弱区、无人机巡检识别植被退化区,实现植被生长数据实时回传,构建全域数字化“生态一张图”等方案,这种“生态治理+数字经济”的融合模式,可以实现治沙从单纯的政府投入转向可持续的产业反哺。
调研组参观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民勤昌宁西沙窝项目”的作业现场,见证了“互联网+公益”的强大动员力量。今年2月15日发起的以“请到民勤种棵树”为主题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创新模式,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多名志愿者到四方墩生态林基地参加义务植树,种植梭梭树达到9600余亩。这种“人人可参与、时时可监督”的透明化公益模式,打破了传统治沙的时空限制,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治理共同体。
截至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这些成果不仅是民勤人民不屈信念的历史见证,也是科学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缩影。
互联网赋能:共建数字治沙新生态
甘肃省互联网协会秘书长梁宗吉表示,此次调研标志着数字技术与生态治理进入深度融合新阶段,协会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深化“政企学研”协作机制,共同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的新模式,推动“E启公益”计划在河西走廊落地生根,让无人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流化作“新水源”、区块链缔造“新信任”,通过构建数字化治沙平台,实现对治沙区域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动员公众参与治沙行动,讲好“甘肃治沙故事”,形成全民参与的治沙氛围。此外,还将推动治沙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治沙产品,提高治沙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科技之力筑牢生态屏障,以数字之光点亮绿色未来,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甘肃贡献智慧与力量。
甘肃省互联网协会呼吁更多行业伙伴加入“数字治沙”行动,共同探索“互联网+生态治理”的新模式、新路径,共建绿色新生态,让我们携手以科技之力守护绿水青山,以数字之光点亮乡村振兴,为筑牢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屏障注入数字动能。(梁婧)
(编辑: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