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向“数”出发 工业互联网+AI深度赋能产业转型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0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authorIcon.png 文章作者: 刘彤

沈阳铁西区的鞍钢智慧工厂里,炽红的钢水在转炉中翻腾,5G网络如无形血脉覆盖全场,数百个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着钢水温度、轧制压力和设备状态;大连的宝马生产基地,一辆黑色旗舰轿车正驶下柔性生产线,激光扫描器划过车身,AI质检系统瞬间识别出毫米级的漆面瑕疵;鞍钢指挥中心里,大屏上弹出一条预警:某矿山的重型挖掘机液压系统数据异常,智能巡检系统在10秒内完成故障诊断与化解……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脉搏深处,一场由工业互联网赋能的变革之声正轰鸣作响。

近日,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举行,大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命题,聚焦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赋能等前沿领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工业互联网赋能效应持续彰显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也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政策体系持续健全,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生态建设日益壮大,赋能效应持续显现。

会上,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全球趋势、政策措施、产业发展、融合应用、生态环境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全球工业互联网深化演进,我国工业互联网政策持续发力、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数智赋能加速推进、产业生态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

以辽宁为例,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老工业基地正焕发新活力。近年来,辽宁紧扣“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战略,向“数”出发,凭“智”转身,以数字化转型塑造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让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入产业血脉,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碰撞出耀眼火花。2025年上半年,辽宁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38户。目前,辽宁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上线40个,数量稳居全国前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04个,服务工业企业近8万户。

数字驱动,也让不少企业完成了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智造”的蝶变。以华泰股份为例,这家主营造纸和化工业务的企业,通过产业大脑建设,推动产业数据化升级,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日前,华泰股份“瞬捷云链造纸产业大模型”通过国家权威机构能力认定评测。

“当前,工业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油气储运行业的生产模式。在我看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安全与效率实现了双提升。”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化部总监王学力表示,在安全方面,公司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基本实现管道风险的实时监控和分钟级应急响应。在效率方面,通过自动分输技术,使分输调度操作工作量降低80%。同时,还通过标识解析技术应用,实现核心物资“一码到底”,实时查询采购、物流、库存等信息。

工业互联网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载体

如今,我国工业互联网已迈入到高质量发展、规模化推广新阶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技术产品加速突破、应用场景加速拓展,与人工智能相互促进,进一步加快产业模式和企业组织形态变革。

业内人士表示,工业互联网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载体,“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持续释放巨大的倍增效应。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期,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国家出台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二者融合备受关注。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具身智能无疑是本次活动的焦点。“具身智能的工业应用,本质上是人工智能从数字虚拟向物理实体的跃迁。这是技术升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重构。”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标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朱浩表示,机器人从按程序重复劳动变为自主感知决策,工业场景正在经历从“人主机辅”到“人机共生”的深刻变革。

从发展路径来看,具身智能正经历整机能力建设到特定行业应用再到各领域协同作业实现互联互通的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整机能力突破到转向行业场景深耕的关键阶段。工业领域面临保障人员安全、降低生产成本等迫切需求,具备结构化场景,能够提供模型训练所需的海量数据,有望实现具身智能率先落地。

“我们积极拥抱AI技术,帮助企业提升工业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例如在汽车制造领域,已经实现生产线上拧螺丝工序的无序编程;在飞机制造领域,可以为飞机制造环节提供自动调优、自主抉择等功能支撑。”深圳华龙讯达公司总经理龙小昂表示。

面向未来,要抓好人工智能这个关键变量,加快政策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升级、技术产品创新、融合应用拓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