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小小的调解室不仅能解决纠纷,更是政策宣讲的窗口、服务群众的前哨—— 家门口有了“讲理”的地儿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28日 文章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走进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一座座民房崭新气派,一排排商铺鳞次栉比。洛欧村,便坐落于此。2023年,夺底街道司法所“卓玛调解室”在这里成立,成为服务辖区群众、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大本营”。

每次路过“卓玛调解室”,只要有时间,洛欧村村民索朗都要上来看一看。他说:“以前大家发生矛盾纠纷不知道去找谁,也不知道应该去找哪个部门。自从‘卓玛调解室’成立以后,我们有了一个讲理的地方。”

不久前,索朗遭遇了一起房屋租赁纠纷,承租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向他支付相关费用,是“卓玛调解室”为他们进行了调解,最终给出了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卓玛调解室”在基层群众中发挥的调解作用,是我区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区以“十大法治人物”朗扎为代表的一批调解员为先进典型,设立了“朗扎”“阿古·白琼”“布色”等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相配合的调解工作格局。

夺底街道司法所所长巴桑卓玛说,以前,人民调解工作知晓度不高,群众遇到纠纷首选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也不多。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调解宣传力度,宣传调解便捷、高效、免费的特点,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度。同时,为了最大程度服务群众,夺底街道司法所推出线上民情通办平台,群众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反映诉求,并及时得到回应。

人民调解的种子在那曲市比如县也生根发芽,结出了司法硕果。比如县白嘎乡人民调解委员会“朗扎调解室”于2018年成立。该调解室以2010年全国司法为民好榜样、自治区“十大法治人物”,2017年全国模范调解员和2022年自治区级金牌调解员朗扎名字命名。

从1980年起,人民调解员朗扎便开始在村“两委”班子中任职,基层工作怎么做,他有自己的经验,也成为大家最认可的“调解专家”。

“调解不是简单地说和,而是要找到问题的症结。”近日,在比如县白嘎乡白嘎法庭内,朗扎成功调解了一起棘手的离婚纠纷后说道。

朗扎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好一起调解案件很不容易,没有固定场所,老百姓家里、草地上、村居门口等都能成为调解场地;没有交通工具,最开始是骑马,后来便骑着摩托车四处奔波。那时没有规范化卷宗,所谓的调解也只是口头上说服双方达成和解。

“调解工作既要依法依规,又要入情入理。”朗扎说。以“朗扎调解室”为起点,白嘎乡于2023年建立“夏尼调解队”,目前共有119名调解员,覆盖辖区23个村(居),朗扎正带领这支规范化、专业化调解团队深入基层,持续为巩固基层治理,维护辖区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家门口的调解室,是为民司法的有效实践,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亮点。

记者从自治区司法厅了解到,区司法厅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服务保障“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职能作用,为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西藏、法治西藏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做实调解工作,促进源头维稳,区司法厅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诉调对接工作办法》等多个调解工作指导性文件和我区第一部关于调解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西藏自治区人民调解条例》,完善诉调警调访调对接和“三调”联动机制,建立市县乡三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773个。

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区司法厅在矛盾纠纷多发、易发的医患、道路交通、环保、劳动人事、婚姻家庭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在全区各地基层法院、公安、信访等部门设立派驻人民调解室。截至目前,共设立调解组织7032个。同时,严把人民调解员选任关,从“两代表一委员”、基层组织成员、“五老人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优秀“双联户”户长以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中吸纳人民调解员,出台《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方案》,为全区各类调解组织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1881名,建立专兼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4.14万余名。

区司法厅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调解的基础性作用是矛盾纠纷的预防化解,近年来,我们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贴近群众的优势,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调解成功率达96%。”

2023年,我区3家单位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并受到表彰。截至目前,先后有31个调委会和87名调解员分别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为全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树立了标杆。

如今,调解室正与便民服务中心、综治中心、“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等机构一起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提效。一间小小的调解室不仅能解决纠纷,更是政策宣讲的窗口、服务群众的前哨。让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编辑:索朗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