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AI+IoT驱动下,移动物联网如何迈向“万物智联”新时代?——访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方向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07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authorIcon.png 文章作者: 徐勇

“截至2025年8月,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已达28.72亿,占移动网络终端连接数超60%,‘物超人’加速推进。AI入端的速度更超越想象,一年来AI应用月活数增长10倍接近13亿;AI终端出货量提升100倍突破4亿;生成式AI日均tokens增长1000倍。”在北京通信展期间,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方向手持支持5G轻量化(RedCap)的智能手表,以硬核数据开篇。他认为:“AI应用正从固定端加速向移动端迁移,这是行业明确趋势。我们对AI与移动网络的融合充满信心,更相信在AI持续赋能物联网行业的背景下,万物智联的产业愿景会加速落地。”

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
    AI 驱动三重变革,开启千亿智联新征程

谈及 AI 对移动物联网的核心改变,方向将其概括为“对象升级、场景深化、交互变革”三重突破。过去物联网多连接水表、电表等单一功能终端;如今AI加持下,传统设备进化为智能终端,借助云端交互与大模型能力,连接对象更丰富——如能理解语音指令的智能汽车、辅助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它们从“被动执行者”变为可与人、环境互动的“智慧体”。场景层面,AI推动物联网从“外围辅助”进入“核心生产”。以智能制造为例,某广东工厂通过5G高清摄像头+ AI算法实现产品质量实时检测,报修率降低20%,每年节省成本超百万,AI让场景应用价值真正变现。交互模式上,终端交互从 “手工操作”转向 “自然语言+肢体语言”。这一升级对网络提出大上行、低时延需求,以支撑多模态信息高效传输、保障 “类人体验”。

三重变革背后是两大机遇。一是连接规模持续爆发,按当前增速,2030年移动物联网连接数有望破千亿级;二是价值跃迁空间打开,“不再是‘连得通’,而是‘连得好、用得值’”,如智能穿戴借5G轻量化实现独立通信后,带动单用户ARPU月增10元;AI玩具也在向多模态交互演进,将通过自然语言、肢体语言等更丰富的交互模式,为儿童的成长陪伴注入更多温度与效率,有望带动千亿级的产值增量。这也是“做厚连接价值”的体现。

“一大三高”让智能终端“耳聪目明”:5G-A构筑万物智联网络底座

面对万物智联需求,方向表示,受硬件、内存、电池限制,未来大模型仍以 “云端交互”为核心,网络侧需满足“一大三高” 体验需求:

·“大上行”支撑多模态交互:智能终端需向云端传输视频、音频等多模态信息流,改变传统网络“下载为主”模式,对上行带宽要求更高;

·“高可靠”保障体验流畅度:人机交互需“类人响应”,语音交互、信息处理等环节累计时延需控制在400—650ms,网络侧需布局高可靠的实时技术;

·“高并发”避免服务中断:电子玩具等场景需“长时间高稳定交互”,网络需提升高并发能力,避免连接波动影响体验;

·“高时长”强化信号稳定性:工业监测、智能穿戴等终端全天候运行,要求网络7*24小时信号稳定,确保服务不中断、数据不丢失。

“四大能力相互协同,构成智联时代网络基础。”方向强调,只有网络具备这些特性,智能终端才能发挥更大价值,5G-A网络能力演进正是为智能世界构筑技术底座。

全面推进5G-A全场景物联基础设施:锚定两大市场新机遇

方向提出:“推进5G-A全场景物联基础设施建设,是激活产业增长的关键。移动物联产业市场空间广阔、规模可观、价值巨大。行业在连接的广度、深度及密度上都存在普遍需求,而AI的融合也带来了大上行、低时延等多维技术刚需。” 基于对行业需求与新技术匹配度的分析,两大潜力市场成为核心发力点。第一大类就是以5G轻量化技术主导支撑的成长市场,覆盖消费者AIoT、金融、制造等高价值细分行业。第二大类是以蜂窝无源物联技术主导支撑的新兴市场,聚焦物流、仓储等海量连接场景,有望将移动物联网的连接空间拓展至千亿级别。

5G 轻量化(RedCap)主导的“成长市场”:跨越拐点,规模上量

5G轻量化已进入商用规模化增长期。网络层面,已实现全国县级以上区域连续覆盖并向县乡延伸,形成“高频+低频”搭配的韧性网络;生态层面,主流芯片、模组厂商推出商用产品,终端超100款,模组价格降至百元以下,对头部行业极具竞争力。

应用端多点开花,已成功打通多个高价值行业:智能穿戴领域,两大头部厂商最新款手表支持 5G 轻量化,与 eSIM技术的结合实现 “小尺寸、低功耗、独立通信、超长续航”;车联领域,2025 年多款车型搭载5G 轻量化T-Box,上网速率比4G翻倍,支持高清观影、AR 导航,其大上行、低时延能力已助车辆安全避险超 200 万次,保障安全运行里程 16.7 亿公里。

方向预测:“今年将出现多个百万级连接的头部行业应用,年底5G轻量化连接数破千万,2027年有望破亿级,2030年迈向百亿规模,并从头部行业向更广领域、从国内向全球拓展。”

蜂窝无源物联(Ambient IoT)主导的“新兴市场”:2026 商用,打开千亿空间

蜂窝无源物联补全全场景物联 “最后一块拼图”。“千亿级物理‘哑资产’(产线工具、物流包裹等)过去因需电池、成本高难联网,蜂窝无源物联可实现‘低成本、免电池、免维护’数字化。”方向指出,这是万物智联必由之路。

当前无源物联处于商用冲刺阶段:标准层面,3GPP R19 Ambient IoT标准 2025年底冻结,国内行标已立项;产业层面,3家标签厂商推出芯片化标签,三大运营商平台落地,华为基站与核心网样机完成试点验证;应用层面,全球 20 多个样板点覆盖制造、仓储、物流——在样板智能工厂,无源物联实现从制造到供应链的“一码到底”,简化扫码流程,物料盘点周期从月度缩至分钟级,单个车间年省成本超100万元。

“蜂窝无源物联的各项产业要素均已齐备,2026年将商用启航。我们已规划商用基站与核心网产品,目标连接千亿级哑设备,让每一个物理对象都能联网。”方向补充道。

迈向 2030:技术、网络、商业协同,加速“价值兑现”

方向认为,面向 2030 年,产业链需从三维度协同。

第一,技术储备层面:构建更有层次、韧性的 5G 全场景互联技术体系,让行业按需选技术 —— 中速高价值场景用 5G 轻量化,海量哑设备用无源物联,推动产业发展。

第二,网络能力层面:网络不能只做 “宽带管道”,需具备千亿级智联的 “确定性能力”(大上行、低时延、高可靠等),同时为行业提供 “差异化服务”:工业场景需高可靠性,消费场景需好的交互体验。

第三,商业模式层面:关键在 “智联价值变现”,需与运营商、生态伙伴定义多样化模式 —— 不止赚 “连接费”,更要挖掘单 / 多智能体协同价值,如车联 “安全服务 + 智能座舱”、穿戴 “健康监测+增值服务”,只有价值兑现,行业才会推动万物智联落地。

最后,方向倡议“先知者先行,先行者先赢”,呼吁全球产业链伙伴聚力推进 5G-A全场景物联基础设施建设,激活 “连接规模” 与 “价值创造”双引擎,开启千亿智联新征程。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