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网络传播>传播工作

以“融合”“创新”为核心 我国6G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8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11月13日,以“智联全球,共建6G技术创新生态”为主题的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记者了解到,我国6G技术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键技术试验阶段,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第二阶段是技术方案试验阶段,将面向典型场景及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第三阶段是系统组网试验阶段,将研发6G预商用设备,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目前,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关键技术试验,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我国6G发展已进入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一幅以“融合”“创新”为核心的发展路线图正徐徐铺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以终端创新为抓手 建6G发展新生态

11月13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开幕式上作题为《以终端创新为抓手 建6G发展新生态》的主旨演讲,提出6G与AI的交汇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

邬贺铨指出,移动通信每一代演进都与终端能力的显著提升紧密相伴。从1G时代的手持终端到2G的数字终端、3G的智能终端、4G的宽带终端,再到5G的互联网终端,终端始终与网络能力协同进步、相互促进。不过他同时提到,当前5G应用仍存在能力释放不充分的问题:从2023年到2024年,5G用户数占移动用户总数从46.6%增加到56.7%,年增长21.67%;月户均流量从16.85GB增加到18.18GB,年增长7.89%,远低于5G用户数的增速。邬贺铨认为,尽管5G网络在带宽、频效和能效上相比4G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流量增长并未完全跟上网络能力的提升步伐,这反映出在终端计算和业务生成能力上仍存在不足,导致用户在一般消费应用场景中难以充分体验5G的优势。

Canalys报告预测,全球AI手机占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比例从2024年的16%增长到2028年的54%。AI手机之后还将出现功能更强的智能体手机。邬贺铨认为,随着AI技术的深度融入,新一代终端将内置端侧大模型,大幅提升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以最新5G AI手机为例,其采用3纳米制程的NPU,最高算力可达200TOPS,支持实时交互和离线应用,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和个性化服务。

邬贺铨预测,智能体手机不仅具备AI手机的所有功能,还通过增强记忆能力、自学习能力和外部工具调用能力,实现对复杂任务的自主理解和拆解。这要求其配备更高规格的硬件,包括高性能AI芯片、支持百亿参数推理能力的模型、大容量内存和存储空间,同时对网络带宽、时延和连接密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邬贺铨强调,多种智能设备协同工作的模式正重新定义人机关系,有望成为AI时代移动通信的主流范式。这种新范式将具备多模态交互、分布式计算、场景化服务等特征。

具体应用领域中,AI+XR被认为是6G的重要驱动力。邬贺铨表示,AI与XR的深度融合(如眼动追踪、手势识别等技术)将进一步增强交互的自然性与沉浸感,轻量化设计与高性能显示技术则提升用户体验,推动用户从“观看视频”向“进入视频”的XR体验转变。这一转变对通信网络提出极高要求:带宽方面,下行需达Gbps级别,全息通信更是需要1Tbps,将推动太赫兹通信和RIS技术应用;时延方面,交互式应用要求低于10ms;连接密度需支持每平方公里千万级设备。

工业领域同样是6G终端创新的重要场景。邬贺铨认为,智能体工业模组将成为6G时代的关键应用之一,其在5G工业模组基础上升级,AI推理参数规模可覆盖十亿级(如设备故障诊断)至千亿级(如全厂调度),支持云端训练与边缘推理协同。其中云端负责全局训练与资源调度,需兼容异构算力池化与跨平台管理,算力可达数千TOPS。

邬贺铨强调,终端演进正引发应用模式深刻变革,具体体现为终端形态多样化、终端功能智能化、终端通信协作化、人机交互多模化、内容交互异构化、内容供应个性化、终端连接多元化、终端服务泛在化。而6G与AI的交汇,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 (吴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

通信与智能融合为6G发展提供关键路径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在2025年6G发展大会开幕式上作题为《ComAI,面向6G的内生智能的架构、理论标准化进程及工程试验》的主旨演讲。他指出,通信与智能融合(ComAI)将为6G发展提供关键路径。

传统通信发展目前已进入瓶颈期,追求更高的频谱效率往往伴随着更大的功耗,逐渐逼近香农信息论的极限,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张平指出,尽管5G时代通过提高能量效率、优化频谱利用率及软硬件升级等手段取得了一定进展,但6G的发展若继续沿此路径,仍将面临功耗过高的可持续性挑战。因此,寻找新的拐点技术成为6G发展的关键。

他提到,在今年3月召开的韩国釜山会议上,与会专家已达成共识:需要探索“网络原生AI设计”,并将其纳入未来6G体系中,同时强调了语义通信的重要性。张平介绍,ComAI作为通信与智能深度融合的新范式,正成为突破传统通信局限、重构网络生态的核心引擎,其核心目标是解决高传输速率下的资源消耗、信源压缩及复杂环境中稳定通信等行业基础难题。

谈及ComAI架构,张平说,通信与AI的底层逻辑存在本质差异,通信聚焦数据的传输搬运,AI则侧重数据的处理分析。5G时代的AI应用多为外挂式部署,以支撑特定业务为目标;而6G时代,AI需要从空口层面实现内生式融入通信系统。在ComAI的技术框架下,空口技术正经历从传统“基于香农理论的比特管道”向“语义驱动的智能载体”的范式变革。

张平还介绍了ComAI在标准化推进方面的最新进展。中国已在2030年标准化工作组中设立特别工作组,汇聚40家国内外成员单位共同推进语义通信标准化研究;同时在CCSA框架下成立TC630委员会,持续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此外,SA1上层结构中的应用场景研讨也在同步开展,语义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融合催生的基于CSI的控制链技术、联合信源信道编码调制等新空口技术,已成为重点研发方向。

展望未来,张平表示,随着ComAI加速从学术创新迈向产业落地,该技术将成为6G网络向“智慧内生、语义原生”演进的关键路径。 (吴双)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

6G发展是持续演进、逐步“上台阶”的过程

2025年6G发展大会近日在北京举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发表演讲时指出,6G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演进、逐步“上台阶”的过程。他表示,6G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突破、产业全面启动之年。6G标准化研究也逐步深化,从愿景进入技术框架阶段。

据了解,我国正积极开展6G研究工作,重点围绕通智融合、通感融合、星地融合、智能超表面、语义通信等关键技术开展研发与验证,创新性提出以内生AI为核心代际特征的网络架构设计,开展6G技术试验。IMT-2030(6G)推进组持续开展6G技术试验,国内外企业共同参与,加深了对6G的理解,有助于解决共性问题,深化全球技术产业发展共识。

闻库特别指出,全球各方对6G发展充满期待,但也要保持客观理性态度。“6G发展并非一下子从一楼到十楼、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演进‘上台阶’的过程。第一版6G标准做到对目前5G、5G-A有所提升就可以了。”

闻库认为,这个过程中,6G整体设计上要为后来发展留出空间,初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成功的标准。接下来6G标准会像4G、5G标准一样根据需要逐步成熟,在业界达成共识、产业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再向前走。

展望6G发展,闻库总结了三个重点。一是6G发展能否成功既要看网络能力,更取决于展现网络能力的终端。6G终端呈现出智能化、多态化、可穿戴的演进趋势。例如车载终端,未来汽车不仅是一个终端,还是一个无线hub,它能连接到更多终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二是移动通信与AI融合已经成为业界共识。6G时代,将实现AI与网络双向赋能,AI技术提升网络效率、赋能网络,同时网络为AI智能体应用提供数据传输、模型推理等能力,实现网络赋能AI。我们应积极开展通智融合场景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AI技术和应用快速迭代创新,对6G网络能力的提升也是不断促进。6G不能一步到位也是这个原因。随着AI技术不断进行研究,对6G框架、标准还会产生很大影响,用户体验还有很大变化。三是星地融合。通过卫星与地面网络一体化组网实现全球覆盖,是6G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此领域进展加快,然而,在我国卫星发射能力、网络部署运营等方面仍有短板,亟须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补齐短板,强化频率保障,提升整体产业能力,加快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

闻库呼吁,6G发展需要全球合作、携手共进,希望各界关注6G、把握新的机遇。(赵媛)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

“用移动网络构建世界模型”走进现实

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6G发展大会通感一体分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介绍,通感一体技术是实现6G“数字孪生,智慧泛在”美好愿景的重要手段,在产学研用各界的协同攻关下,“用移动网络构建世界模型”已从理念逐步转化为实践。近年来,学术界与产业界对通感融合理论、算法、架构、组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攻关;3GPP也完成了场景用例和信道建模的研究,并将于明年初开启6G通感空口技术与架构的研究。

黄宇红介绍,自2021年,中国移动持续投入通感一体技术攻关与验证,提出了通感融合帧结构、多站协同信号处理等系列技术创新体系,基于5G-A已在22个省份开展试点应用,完成低空航线、低空监管、水域航道等多个场景的应用探索。

面向6G网络化协作通感一体,中国移动基于5G-A通感的实践,将进一步加强通感一体内生设计,开展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攻关,建立通感融合统一性能边界,并基于多点、多源、智能协作三大技术特征与趋势,布局多层级融合算法与架构、多模态融合感知、智能干扰管理等系列关键技术。此外,中国移动也利用6G通感算智融合开放试验装置,积极参测并圆满完成了IMT-2030推进组的通感技术试验,希望通过这一开放众创平台,赋能低成本高精度泛在通感网的能力构建。

黄宇红表示,今年是6G标准化元年,在通感一体标准制定与产业落地的进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如何设计统一的通感网络架构提升感知效能,如何通过一体化空口设计提升通感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如何在复杂环境下提升系统的鲁棒性和感知结果的可信度等,都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关键挑战。中国移动将持续投入通信感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携手业界同仁,全力攻克这些难题,加快通感技术标准化进程,推动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向更深度、更广泛的场景延伸,为产业成熟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黄宇红表示,除了通感一体,6G还增加了通智一体、空天一体等“新技能”。在通智一体方面,中国移动着力实现通信与AI的融合和双向赋能,将提升通信能力、促进AI普惠。5G-A主要以“外挂”方式引入AI,并在业务保障、节能优化、工业场景中验证价值。未来将向内生智能演进,将异构算力、数据和计算等AI功能内生于网络,实现通信与AI双向赋能。在天地一体方面,中国移动按照“互通、融合、内生”的演进路线,分阶段推进星地融合组网,通过以地强天、试验星在轨验证等方式,带动产业与业务融合,加速卫星网络商业闭环。面向6G时代,中国移动将支持更多频谱资源、更高频谱效率、更一体化的网络、更丰富的能力,构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网络。 (临江)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