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开启 我国卫星通信发展步入快车道
1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启动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依规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旨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支持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服务制造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我国卫星通信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已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13组卫星,部署108颗千帆星座卫星,相关民营星座也在加快建设进度,加速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进程。
我国卫星物联网发展态势如何?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将给产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近日,《人民邮电》报专访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无线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刘海蛟,他从行业发展趋势、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卫星物联网顺应“万物智联”趋势,是利用卫星通信技术连接地面、海洋、空中的海量设备,提供数据采集和传输服务。“与手机直连卫星有所不同,卫星物联网主要为‘物’提供服务,但其离个人用户并不遥远,未来将深入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刘海蛟说。
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汽车的重要卖点,卫星物联网可以为汽车提供智能网联服务,传输汽车的位置、工况等信息,驾驶员能够获得更为智能、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随着低空经济蓬勃发展,卫星物联网为无人机提供精准位置、控制指令等数据的传输通道,大家将获得便捷高效的配送服务。户外探险经常会到达地面通信网络覆盖不足的区域,卫星物联网可以为专用手持终端、穿戴设备等提供告警信息传输服务,遇险人员能够利用卫星物联网“一键告警”“一键求救”,及时获得救援。
除此之外,卫星物联网还覆盖远洋渔业、能源水利、交通物流、工业互联网等典型的行业应用场景,凭借其广域覆盖能力,进一步拓展了物联网的服务范围。
目前,我国卫星物联网处于起步阶段,但整体已呈现出蓄势待发、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将给使用端和产业端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刘海蛟表示,在使用端,通过开展商用试验,利用卫星物联网为车辆、船舶、无人机、油气管线、工业设备等提供全域覆盖的信息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在产业端,通过开展商用试验,实现卫星物联网商业闭环,带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终端研发等产业链上下游创新集聚,有力促进商业航天发展,进一步丰富卫星通信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推动卫星物联网形成规模效应。
当前,手机、汽车、无人机等直连卫星创新探索活跃,卫星通信正由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快速普及延伸,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刘海蛟表示,在政策、技术、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卫星物联网产业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未来,卫星物联网将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大众化、规模化应用场景。同时,随着低轨卫星物联网的加快发展,全球服务也将成为卫星物联网的重要能力和显著特征。在标准化方面,3GPP正在制定IoT NTN标准,这将引领卫星物联网朝着天地融合、泛在连接的目标发展演进。此外,卫星物联网将与AI深度融合,催生一系列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跨越。
(编辑:王胜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