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谣言“毒瘤” 净化网络生态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20日 文章来源: 网信沧州

近年来,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谣言乱象频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有害信息滋生、传播的土壤,要强化铲除网络谣言“毒瘤”,共建健康网络生态。

网络谣言“猛于虎”。“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谣言为何反复滋生、屡禁不止?因为谣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往往比真相更抓眼球、更吸引人,比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它使得人们有时不知不觉就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一些不法人员利用公众焦虑、宣泄情绪、同情弱者、围观猎奇等心理,通过搬运加工、东拼西凑、张冠李戴甚至直接造谣,蓄意制造热点、爆点舆情,达到吸粉引流、增加广告收入的目的。“按键伤人”有多可怕?一句不负责任的谣言,可能带来永难磨灭的巨大伤害,轻则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个体权利,重则危害国家安全,对此必须坚决依法打击。

谣言治理“零容忍”。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网民苦谣言久矣!谣言贻害无穷,造成了社会共识的撕裂,形成了社会恐慌氛围,甚至逾越了言论的边界,踩到了法律乃至刑法的红线上。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发现一个罚一个、曝光一个警示一批。要依法严厉打击恶意编造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实施者、“网络水军”团伙、互联网企业和违法违规网络账号,从严查处曝光造谣传谣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作用,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近期,公安部网安局部署开展为期百日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活动,进一步表明了对网络谣言露头就打的坚定决心。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要“打七寸”。要通过系统施治、源头治理、斩断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清除其滋生土壤,进一步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当好治理“把关人”。谣言大部分是在社交媒体或短视频平台传播,有效的平台内部治理机制是遏制网络谣言的关键。加强自媒体管理的13条新规中,从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完善谣言标签功能等多方面明确了网络平台的责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平台应积极进行谣言反制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提高“以技术管技术”水平,通过AI算法及时为受众呈现辟谣的视频,完成谣言传播到辟谣的闭环。谣言最害怕的是真相的公开。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蛊惑人心。在政府部门的治理方面,要加强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以最快的速度还原事实、公布真相,提升网络谣言打击的效率,让谣言无所遁形。

做好谣言“辨形记”。从最新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网络谣言的一个特征是,利用民生话题贩卖焦虑。网络推手利用公众科学素养欠缺、个体认知偏差,以“专业化”手段制造谣,利用信息差散播恶意,形成误导信息的“虹吸现象”,这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做到“心明眼亮”。坚持理智分析和客观判断,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语出惊人的网络谣言所蒙蔽。二要做到“心中有戒”。网民上网的同时也在“织网”,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识别能力,重要信息要以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未经证实的消息不转发、不扩散,避免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二传手”。三要做到“心系护网”。严守国家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现网络谣言违法犯罪线索时,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对谣言坚决说“不”。(任丘市委网信办 纪小兵)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