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陶骏、庹庆明谈惩治网络暴力——驱散“网暴”阴霾 还“精神家园”风清气正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05日 文章来源: 人民法院报

陶 骏代表

庹庆明代表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10.79亿人。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精神家园”。
然而,网络匿名性、隐蔽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助长了“网络暴力”的滋生。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侮辱、诽谤刑事案件增长明显。2022年,人民法院一审收案618件,比2013年126件增长了近四倍。当年共审结诽谤刑事案件587件,作出判决的仅占13.46%。
“一方面,受害人身处弱势地位,查证难、取证难;另一方面,网络暴力往往是对精神的伤害,如何认定行为与伤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法律实践来说是一个难点。”全国人大代表、台盟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陶骏认为,网络暴力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隐蔽,且维权具有滞后性、伤害具有持续性,“有必要通过制定专门法律或者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
“网络暴力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恶劣的社会问题。对于遭受网络暴力的个人来说,不仅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等受到损害,还会遭受心理创伤,程度严重者甚至会崩溃自杀。”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庹庆明十分关注网络暴力现象,2023年提出了关于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门法律的建议。
针对“按键伤人”,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及典型案例。明确网络暴力的罪名适用规则,明确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的处理规则,明确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政策原则等,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虽然反网络暴力法还没有制定,但目前‘两高一部’所做的相关工作扎实有效。《意见》的发布施行,对于进一步提升网络暴力治理成效、有效维护公民权益,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庹庆明表示,“针对一些新型网络暴力,建议法院发挥职能优势,对相关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创新开展广泛宣传报道。”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网络暴力的成本更低、破解难度更大、手段更加隐蔽。”陶骏注意到,“两高一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对“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的犯罪情形从重处罚,“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行为,司法机关要提高法律的威慑力,进一步完善救济制度体系。”
未成年人容易成为网暴的受害者,也会因为心智不成熟而成为施暴者。2023年,一起涉及18个省市、40余人的“人肉开盒”(指在网络上公开曝光他人隐私的行为)案引起热议,大多数涉案者是未成年人。
“希望未成年人在遭受网暴的时候,及时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到人民法院起诉,勇敢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选择以暴制暴。”庹庆明表示,“司法机关应当发挥职能优势,对相关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开展广泛宣传报道,提高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家庭、学校、教育和政府部门,则要做好引导工作,促进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上网习惯。”
陶骏认为,司法机关的很多典型案例,需要更加有效地传播出去,让老百姓真正看到、学到、用到案例中的知识。“正能量更多占领宣传阵地,才能挤压网络暴力的生存空间。”

“网信等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指导、督促平台采取更多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有效保护措施。”陶骏补充道,“这一点非常重要。”(记者:姜佩杉)


(编辑:户静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