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科技创新需要怎样的法治环境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02日 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曾在北京工作过8年的前意大利驻华使馆科技参赞、欧洲自然科学院材料与纳米技术实验室主任普利尼奥·因诺森齐因中关村论坛再次回到北京。他说:“北京的经验告诉我们,法治是促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法治的引导和规范,才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

2024年4月28日,中关村论坛首届科技与法治平行论坛在京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摄

4月27日,由北京市司法局主办,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关村论坛“科技与法治论坛”举行。这是中关村论坛自创办以来首次举办科技法治治理平行论坛。

北京市司法局局长崔杨表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科技法治治理研讨交流平台,对接科技创新主体法治诉求期待,共议科技法治治理难题,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与会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谈及科技与法治的关系。在普利尼奥·因诺森齐看来,法治为科学提供了负责任发展和持续进步的必要框架,它确保科学进步的益处能够得到公平分配,潜在风险得到缓解。“它使我们有责任保护社会中最脆弱的人免受科学进步的意外后果的影响。”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刘双玉提到,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在算力大幅提升、新产能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司法必须转变理念、提升能力。

在她看来,接下来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化、产业化,对市场认可的、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在市场上有发展潜力的知识产权提供更高水平的“真保护”“强保护”。同时,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国际化,更加重视高水平司法救济。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表示,在应对数据对生活方式、对社会关系所带来新挑战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世界上不少的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应对。“我们的‘数据二十条’认可了数据资源的持有权、数据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今年还将会有关于数据产权和数据交易新的重磅的文件推出,它们将会进一步深化对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提出的一系列新挑战的回应。”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认为,下一步制度创新的重点应是,进一步厘清央地科技创新环境建设事权,明确审慎监管和分级分类治理原则,优化配置中央和地方创新资源投入,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创新投入的鼓励措施。同时,真正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引才育才制度体系,破除制度壁垒,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保障体系,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工作深度融合等。

在潘教峰看来,人工智能治理和新兴科技的治理值得引起高度关注,“需要我们健全科技伦理的治理体制,形成崇尚创新、求实奉献、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见习记者 李瑞璇)


(编辑:旦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