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高校以人工智能助力古语言文字传承
这个暑期,华东师范大学与丽江师范学院两校师生再次携手,聚焦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开展了以东巴文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联合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依托语言文字基础理论与多种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研发并发布了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同时,围绕前期开发的《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和《东巴文传承教育课程》,实践团队在小学开展实地授课,调研了新形态教材在课堂中的应用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课程和教材的后续完善与发展。实践团队还开展多次主题分享和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调研多个东巴文化场馆,两校青年学子在交流与思维碰撞中互相学习与成长。
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页面展示
东巴文是纳西族的独特文字,拥有1400多单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并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然而,其传承面临困境,数字化之路尤为艰难,字符的多样性和非标准化等特点使得这一过程复杂且充满挑战。
“2021年11月,应周青老师邀请,我有幸第一次访问丽江,亲身体验到灿烂的纳西族文化以及面临失传的东巴文字,心中感慨万千,深刻体会到保护并发扬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在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研发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追溯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初心。
随后三年里,华东师范大学与丽江师范学院深度合作,协同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共同研发出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编写了面向青少年和对东巴象形文字感兴趣的读者的《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并开发了一系列东巴文传承教育课程。
东巴象形文字读本(第一册)(部分)
东巴古籍智能翻译系统以东巴文字理论研究为支撑,基于东巴文化研究院提供的大量图像和语音数据,综合采用图像处理、深度学习、大模型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初步实现了东巴典籍的智能识别与诵读功能。系统为东巴文字的识别、翻译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加速这一古老文字的深层含义得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和传播。
《东巴文象形文字读本》系列书籍和东巴文传承教育系列课程则助力东巴文在丽江当地中小学和丽江师范学院中进行传播和教学,为东巴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搭建了桥梁。这些教材和课程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学习东巴文的便捷途径,也为东巴文化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