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有机融合,探索文化发展新路径,塑造新的文化产业,这对于推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文化自信是文化交流、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自主的主体性意识。我们要始终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本”。
一是构筑数字化传播新生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方式日益多元,新型传播方法更加广泛深入。《天坛》《长城》等现象级文化综艺节目,《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国风舞蹈,《遇见敦煌》《清明上河图3.0》等数字艺术展,以及《如果国宝会说话》《博物馆之夜》等文博节目,均以全新的呈现方式受到人们喜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字化的有效融合。数字化传播使传统优秀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运用数字技术形成新的文化业态,创造出新的语境;二是用数字化产品“出海”;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娱乐化、网络化等特点,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传播出去,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数字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会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是打造数字化传播新产品。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迭、生产、传播,催生出许多现代创意产品和消费场景。这些都是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相互转化的成果。同时,新的文化消费者(文化生产者)不断涌现、不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据《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10亿,而最近半年内,有超过50%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参与文化内容生产和文化创造,为网络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拓展了空间。因此,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运用网络平台依法进行文化创作表达,激发全民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数字化赋能文化数据生产新创意和新设计。文化生活依托传统文化要素,以现代意识观照传统思维,创作出蕴含新的时代内涵的现代表达形式。以探寻文化基因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将国粹戏曲元素定为主基调的《上元千灯会》、高科技画中游的《忆江南》等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些被不同形式演绎的文化艺术产品,彰显出强烈创新意识和卓越创意能力。而创作新作品,则需要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学习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握其内涵特征,通过创造性开发数字化产品,创造产品新生命周期,增强新时代文化发展新活力。
三是开拓数字化传播新格局。文化自信与数字化融合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数字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要以文化活化的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文化精神,滋润人们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把握数字化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发挥深厚的传统优势,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场景,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要。
守正创新为文化数字化传播提供新支撑。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字、图片、动态画面集为一体进行数字化传播,借助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三维扫描、3D打印、VR虚拟展示、AR等增强现实高新技术,将传统文化要素与技术相结合,制作可视化的数字模型,提高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民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文化数字化传播,要把文化元素与人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利用新兴技术实时感知、分析和预测不同群体的数字文化需求,从而精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以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内容、业态、模式和场景创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集成运用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新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利用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图书、报刊、演艺、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业态升级。打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限,整合不同形态文化资源数据,构建新型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文化系统内部数据互联互通。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数字化储存形式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发展,我们要以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尊重数字化传播规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作者:申瑞英(甘肃政法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