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掀不翻原创之“船”
“请以李白的风格,帮我生成一篇豪迈的古诗”“请以汪曾祺的风格,帮我生成一篇关于美食的散文”……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推广应用,许多人在朋友圈、微信群秒变“文学家”,一篇篇有模有样的诗歌、散文、小说让人惊叹。
望着这些创作时间以秒计的“美文”,许多人不由心生疑问——AI时代,原创写作是否还有价值、有意义?AI真的会“杀死”原创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在一些测试中,AI模仿作家风格生成的文字让人真假难辨,可“李鬼”之所以能以假乱真,离不开对模仿对象的高度依赖。文学需要不断向前探索,创新突破,这是AI数据库的排列组合很难实现的。更何况,AI生成的一些信息,如数据、概念等经不起推敲。有毕业生用AI梳理文献综述,27篇参考文献,只有3篇真实存在;有证券从业者用AI辅助撰写行业报告,却因数据失真在团队晨会上被反复批评。算法固然能生成看似华丽的辞藻、看似生动的细节,却无法生成人类的情感,无法还原相应的意境,甚至无法甄别错误信息。难怪有人说,AI生成内容总有一股“塑料味”。
说到底,AI只是个新工具,而工具需要人来驾驭。在使用得当的情况下,它可以将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创意更快捷地呈现出来,也可以将人们从基础性、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不久前,晋江文学城发布公告,表示要让AI在提升效率领域发挥作用的同时,又不影响人作为写作主体的原创性。此外,“AI+人工”的翻译模式,也为网文出海打开了新空间。可见,AI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将人类的无穷创意与不断迭代的技术结合,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其他领域,都有着无限可能。
当下,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天津港集团、海河设计集团、渤化集团等企业积极探索DeepSeek在企业生产、管理、研发等环节的深度应用,企业智能化升级不断提速。从高校、企业到普通“打工人”,人工智能正不断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必担心技术将人类取代,从工业革命开始,新岗位随新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其他新技术,接纳、运用而不是抗拒、焦虑,这些新技术将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持续赋能。(郭振)
(编辑:王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