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教育变革:怀柔区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未来教育新生态
4月18日,2025年怀柔区共建六地基础教育共同体研讨活动圆满闭幕。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活动以“聚力教育新生态,激活发展新动能”为主题,采用线上与线下、主论坛与分论坛、实地考察与主旨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六地围绕支援合作、核心素养、五育融合、数字化教育、科技教育等内容,深入展开交流研讨,更好地增进了解,达成更多的教育共识。
18日上午,数字化教育主题分论坛“智启未来、慧教新程,人工智能深度变革教育教学分论坛”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一小怀柔分校召开,怀柔区教育系统以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系统的350名干部、教师共聚一堂,另外还有400余名教师在线上同步参加活动。
分论坛活动分为说课展示、主旨报告、AI教育科技体验活动三个部分。大家观摩了怀柔区智慧化教育成果,学习了人工智能与课堂管理创新、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等前沿做法,亲身感受智能批改、智能分析、智能体育等应用场景对教育教学的变革。怀柔区教委主任徐志芳、怀柔区教委副主任刘勇出席活动。
与会人员首先听取了区级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整体情况、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说课汇报、怀柔区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工作室“智作栈”的成果汇报。展示重点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并实施AI助力精准教学,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促进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提升。
AI小智系统阐述了怀柔区教委关于AI深度变革教育的三大路径:通过“顶层设计-场景落地-生态构建”打造智能教育融合实验区,构建数字化育人新生态;以“技术素养-教学创新-协同发展”体系重塑教师人机协同育人能力;聚焦“科技底色+人文情怀”培养目标,塑造驾驭技术的时代新人。
王宝霞老师通过AI技术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创造力,让美术课堂成为情感表达与科技融合的舞台,让我们看到AI如何助力艺术教育个性化发展。
王海燕老师在幼儿教育中,通过“AI+绘画”技术手段,精准把握孩子表达内心的方式,解析如何通过绘画表征读懂儿童、支持儿童成长。
刘胤哲副主任重点展示人工智能工作室“教育智作栈”与“教育应用栈”两个平台的成果。智作栈聚焦教师创意转化,支持通过大模型生成代码实现教学工具开发,提供即测、分享、共建功能,助力灵感快速落地;应用栈汇集轻量化AI工具,覆盖课堂互动、作业分析等场景,以“小应用”解决教学痛点。两平台依托“统筹规划+数智引领”机制,通过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打造“创意孵化-工具应用”闭环生态,为区域教育数字化提供可复制的智能解决方案。
本次论坛邀请了两位专家做技术讲座。他们围绕技术赋能课堂管理的全方位创新、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等前沿技术作主旨汇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顺在主旨报告《智能时代的教育重塑:从课堂到管理的全方位创新》中,围绕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创新及学校治理创新两大核心,系统阐述了数据驱动的教育变革路径。在教育教学创新领域,他提出通过构建“精准教学 — 个性化学习”生态:一方面支持教师基于数据洞察实现精准高效的教学策略优化,突破经验驱动局限;另一方面依托学习行为建模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路径规划,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发展。在学校治理创新方面,他指出要以“数据流”重构“工作流”,通过学校管理可视化建设,将办学质量、师资配置等核心指标转化为数据决策模型,构建覆盖需求采集、智能处理、精准服务、效果反馈的动态数据治理闭环,提升教育治理的科学化与服务效能,推动教育数字化向现代化深度转型。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书记、总校长蔡雷在主旨报告《创设人人出彩的教育新场景 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中实践》主旨报告,提出构建 “教育目标、技术赋能、场景创新、评价体系” 四维融合的 AI 教育新生态系统,通过 “需求识别 - 智能生成 - 迭代优化” 闭环推动教育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智能,同时在智能课程研发、智慧课堂构建等六大核心领域展开深度实践以覆盖教育全链条;课程建设上强调创设师生共同成长的 AI 课程体系,既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又辅助教师转型,形成 “人机协作、教学相长” 生态;谈及未来时,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教育艺术的 “倍增器” 而非教师职业的“掘墓人”,随着数据与算法赋能,教育正从 “标准化生产” 向 “个性化生长” 跃迁,助力孔子“因材施教” 的教育理想在数字时代落地,让每个学习者在智能教育场景中实现全面发展。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圆桌论坛上,各嘉宾分享了相关实践与思考。北房中学积极完善课程体系,开设基础及进阶课程,搭建课外平台并借助外部资源;重视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与企业、高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举办竞赛活动。思考到要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注重学科融合。怀柔一小构建“1234”教育生态系统,在“教、学、评、研”方面实践,如应用AI智能授课软件、打造育人微阵地、引进课堂评价诊断系统、开展课题研究等。展望建设智慧校园,构建新型育人范式,也提出要平衡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转型。 怀柔区第六幼儿园在学前教育中,以自主游戏为载体,构建智能游戏生态、培育深度学习能力、精准解读儿童行为;以问题为导向重构教研生态。李玉顺针对发言中师资不足、资源适配等困惑,提出解决方案:通过 AI 赋能教师研修,推动跨域协同提升师资能力;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精准适配与个性化推荐;坚守教育初心,构建人机协同范式,平衡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以数据驱动优化教学评价与实践。
会场外,教师们观摩怀柔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的成果,亲身感受人工智能为教育教学带来的便利与影响。
近年来,怀柔区教育系统坚持以“智慧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应用。目前,全区已有近50所中小学、幼儿园将人工智能、AR/VR等前沿科技引入课堂教学场景,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例如,初高中英语课堂全面部署AI听说训练系统,实现沉浸式学习与精准反馈;部分小学建成“AI运动操场”,通过智能化设备对学生运动表现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生成个性化锻炼建议;在科学实验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利用AI工具辅助教师开展智能备课、组卷、批改,极大提升教学效能。
2025年初,怀柔区教育系统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室”,统筹推进AI教育创新实践。工作室围绕“统筹规划、数智引领、辐射带动、创新孵化”四大目标,打造了覆盖培训、研究、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工作体系。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发布了《怀柔区教育系统DeepSeek应用指南》,下校培训覆盖百余位一线教师,定期推出“AI教学小技巧”,推动AI教育深入一线课堂。
未来,怀柔区将继续推进人工智能在个性化教学、智能评价、教学反馈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计划建设“AI智慧示范教室”,并与科研机构、高新企业联合,开展前沿课题研究。通过打造“怀柔教育样本”,助力北京市智慧教育整体发展。同时,积极搭建区域教育协作平台,与援助省份深化沟通协作,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与协同提升。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