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10年 山乡巨变·“移”起向新 数智兴农|十年织网,让数字触角抚过沟壑山梁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5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2015年,福建三明尤溪县的茶农老廖用手机拍摄了一段茶叶采摘的视频,通过中国移动4G网络,传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客户。尤溪县是福建“农村淘宝”第一县,自从有了移动4G网络和宽带,就连最偏远村的村民都开起了网店。彼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刚刚拉开序幕,没有人能够完全预见,一场跨越十年的“数字长征”,将为乡村振兴构筑什么样的数字底座,又将如何重塑农村的生产和生活。

十年间,中国移动电信普遍服务建设者,背着设备攀爬过珠穆朗玛峰,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调试基站,乘着溜索横跨怒江激流架设光缆,穿越疾风巨浪为三沙岛礁上的人们送去网络信号。这些看似“不经济”的网络覆盖,恰恰构成了数字中国版图上最动人的风景。

十年间,中国移动累计开展九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总投资金额超165亿元,在全国偏远农村建设3.46万个4G基站、908个5G基站,实现23个省份3.84万个乡村通有线宽带,在边疆海岛建设0.48万个4G基站、26个5G基站。这些看似“很枯燥”的建设数据,恰恰奏响了乡村振兴路上最悦耳的音符。

不止如此。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在脱贫地区累计投入网络建设资金超2400亿元,建设乡村5G基站超89万座,乡镇5G覆盖率达100%、行政村5G覆盖率超90%;建设光缆3500余万公里、杆路560余万公里,实现乡镇驻地千兆宽带100%覆盖,乡村家庭宽带覆盖率超93%……

在令人惊叹的数字之外,电信普遍服务的故事往往带着泥土气息。在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的西藏羌塘草原,当地冻土层深达1米以上,工程人员只能先用牛粪烧融冻土、推土机推挖,才能把通信杆植入进去。在内蒙古最北端的恩和哈达镇,12月初的寒风吹得人几乎无法站立,施工团队小心翼翼地将铁塔部件逐一吊装到位,以毫米为单位进行精准校准,确保每一个连接点都牢固无误。在四川凉山,由于山路崎岖,车辆无法直接到达施工点位,通信设备基本靠人背马驮、肩挑手抬这些原始方式运送。在海南三沙,为了做好基站的巡检维护工作,工程师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20余天,即便晕船也只能斜躺在轮船驾驶舱的椅子上硬扛。

中国移动建成了覆盖广、质量优的无线和光网络,率先实现“乡乡双千兆、村村全通达”。一句简单的总结,是无数建设者的“十年之功”,是以努力足迹踏出的奋斗之旅。

那些深山远海的网络信号,彰显了一家通信央企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更为广大群众送去了连接、沟通和实惠。在贵州遵义播州区团溪镇两河村,中国移动网络建设人员正拿着手机为村民介绍“平安乡村”监控视频:“老人家,村里的移动基站已经开通了,以后能在网上看电视,能和在外地的家人视频聊天,还能在手机上看到自家鸡栏、猪圈、牛棚。”

我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在数字时代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基诺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2019年成为云南第一批实现整族脱贫的“直过民族”。在云南西双版纳基诺族聚居的巴飘村,老人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早餐店顾客扫码的支付声、寨口摊位上基诺族大姐的网络直播卖货声交织,呈现出古老技艺和现代通信科技交融的场景。借助中国移动建设的5G网络和“乡村振兴平台”,第56个民族便利地享受着智慧新生活。

地理的偏远不再必然导致信息的匮乏,位置的边缘不再等同于发展的边缘。中国移动推进电信普遍服务的努力与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增添生动注脚——数字时代不是少数人的突飞猛进,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前行。

作为数字乡村建设主力军,中国移动充分发挥数智能力优势,聚焦数智兴业、数智善治、数智惠农三大主线,不断丰富拓展数字基建、数字治理、数字生产、数字服务、数字生活等产品体系,为农民群众、农村家庭、农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活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中国移动建设数字乡村达标村超41万个、示范村18万个,服务乡村用户超7900万人,帮扶资费优惠让利27亿元,累计让利120亿元;面向各级政府提供村务管理、网格治理、便民服务等,业务覆盖全国超80%的行政村;加快5G、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打造智慧农业项目2000余个。

站在电信普遍服务十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国移动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2025年,中国移动将重点推进第十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预计承担19个省偏远农村、8个省边境线及海岛网络覆盖建设任务,建设4G基站超3000个、5G基站超2000个。其中,“AI+新基建”的提速,更加值得期待。中国移动将深化“AI+”网络融合,持续升级乡村“双千兆”网络,推进农村地区5G网络、千兆网络精准覆盖,加速布局智算资源,推动算力网络加速迈向新阶段。

这张用十年心血织就的数字之网,必将托举起更加辽阔的中国梦。(作者:武聪)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