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口述历史应往何处去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口述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自身特色。正如三位青年学者所言,目前中国口述历史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出现了多样性的采集方式及成果呈现方式。口述历史以其突出的跨学科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深度参与,其发展早已超出了历史学领域,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中国口述历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沿着口述历史理论与口述访谈实践互动双赢的路径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中国口述历史从一开始就注重口述历史的实践性,将重心放在口述访谈的具体实践中,致力于口述史料的抢救、搜集、整理和保存,积累了丰富的口述访谈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口述历史注重以本土口述访谈实践经验创新口述理论,形成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口述历史理论。然后,再用这些新理论指导新的访谈实践,进而推动口述历史理论不断实现突破与创新。可以说,本土化口述理论指导下的口述访谈实践,与口述访谈实践基础上的口述理论创新,形成了良性互动,这亦是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成功经验。
然而,诚如与谈人所言,目前中国口述历史已经发展到需要规范化操作的新阶段,必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学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经过长期的口述访谈经验提炼和反复修改完善,《中华口述历史工作实务规范》(试用版)的制定实施,标志着我们已经形成一套从口述访谈主题和对象确定,到访谈问题设计,再到访谈过程及访谈记录整理、收藏、应用等的学术规程、道德规范和工作纪律,为全国口述历史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工作范本。
此外,中国口述历史的理论方法及学科体系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增强本土化问题,学界应当自觉依托中国本土实践进行口述历史理论方法的探索。其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例如,如何从中外口述历史资源中借鉴有益因素?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述历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以来,中国口述历史学界沿着本土化方向不断开拓,对长期困扰国际口述历史学界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口述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口述历史的双重主体问题、口述历史与历史记忆问题、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问题、口述历史多学科特性与多领域应用问题等,提出了有原创性的观点,在形成中国自主的口述历史知识体系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推动了国际口述历史研究的发展。
现代口述历史是现代录音录像技术成熟的产物,基于此,口述历史更应拥抱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三位青年学者对人工智能在口述史访谈各环节的应用发表了颇有见识的意见。中国口述历史学界应当认真思考“智能化时代的口述历史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认真探究人工智能引入口述历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如人工智能在口述历史文献检索、数据统计、成果查询、语音识别转录、方言土话的语音识别、图像照片的识别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口述访谈中的问题设计、人机对话、智能采访、深度追问、历史场景重构等。我们应当重视数字技术手段,注重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赋能口述历史研究,积极探讨并解决各种新问题,进而形成智能化时代口述历史研究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方法,走出一条将智能化新技术与口述历史研究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 左玉河)
(编辑: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