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盗版者“偷鸡不成蚀把米”
近日,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5”专项行动。本次行动聚焦6个主要方面开展重点整治,其中包括以视听作品版权整治为重点,加强对电影、电视剧、网络剧、微短剧、短视频的版权保护,重点打击非法搬运、传播、售卖视听作品的侵权行为,加强对网站平台帮助侵权治理,为网络视听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版权保障。
近年来,我国网络视听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网民使用率为98.4%;网络视听行业从业企业总量达75.7万家。可以说,网络视听已成为网民呼吸的“数字空气”。与此同时,在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业态的强力带动下,我国网络视听产业全球影响力持续上扬。
然而,在网络视听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侵权盗版黑手也在暗中“作祟”。有的短剧上线后被其他平台偷偷“搬运”,从故事主线到人物设定、视频时长等,无不“高仿”“逼真”,让人难以分辨谁是“李逵”、谁是“李鬼”;有的短视频播放量10万+,其中“汇集”了大量不知是否得到授权的知名音乐作品;有的电影刚刚上映,网络上就出现了观影链接……诸如此类乱象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视听作品不是从天而降的,其中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对于视听作品的作者和版权所有者而言,形形色色的网络盗版侵权行为,是对个人创作心血和成果的无耻窃取与掠夺,严重损害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如果任由这种行为滋生蔓延,不仅会打消原创作者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视听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会破坏网络生态。
网络视听作品侵权盗版乱象屡禁不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违法成本低,侵权者获取的利润更为可观,故而铤而走险;二是违法手段隐蔽,如短视频碎片化传播、跨平台“秒级搬运”等新型侵权手段,给监管带来极大难度,实践中一些违法行为未能受到追究,刺激了盗版者“升级伪装”、冒险操作;三是制度藩篱不够严密,一些处在“灰色地带”的行为,还未纳入火力打击的范围。
为此,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全链条治理。此次四部门联合启动“剑网2025”专项行动,瞄准视听作品版权保护这一靶心,释放出“露头就打、严惩不贷”的强烈信号。通过集中整治,将倒逼平台与从业者进一步强化版权意识,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而面对不断涌现的侵权新形式和新兴业态带来的版权保护新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常态化网络执法监管,让侵权盗版者“偷鸡不成蚀把米”。
版权保护从来不是单一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平台、创作者、用户共同参与的“大合唱”。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侵权内容“秒级拦截”;行业协会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创作者和平台搭建便捷的授权通道,从源头减少“无心之失”;公众应提升版权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盗版内容,让尊重原创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共识。
当法律的“铁齿铜牙”、技术的“火眼金睛”、社会的“共治合力”形成共振,方能为网络视听产业构建起“防护墙”与“护城河”。期待以“剑网2025”专项行动为契机,各方面都积极行动起来,合力整治网络侵权盗版顽疾,推动网络视听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欧阳晨雨)
(编辑:王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