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十四五”期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建成万余家智能工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高效办成一件事”进入制度化、常态化推进新阶段……“十四五”期间,数字中国建设成果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陈荣辉、夏冰介绍“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五方面显著成就
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据刘烈宏介绍,“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截至6月底,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数增长了34倍,达2.26亿户;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带动集成电路、通信网络设备、计算机、服务器和终端产品等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培育了先进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数字基础设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级,带动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5G+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随着5G网络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活”。“东数西算”工程深入实施,促进算力科学布局。
二是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自主可控不足的问题逐步解决。集成电路加快布局,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和装备的完整产业链。国产操作系统加速崛起,鸿蒙生态设备总量突破11.9亿台,为手机、汽车、家电等1200多类产品装上了“智能中枢”。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人形机器人、智能终端等领域不断突破。
三是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体系化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海量数据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竞争新优势。2024年推出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支持各地开展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行先试,不断夯实数据开发利用的设施底座。以场景牵引带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深入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开展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建设。
四是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截至2024年底,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80%,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超70%。智能化转型、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成为消费的新潮流。数据要素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农业企业利用数据赋能智慧施肥,综合提升产量5.5%;工业企业依托海量测井数据开发出行业大模型,钻井决策效率提升了15倍;企业利用公路货运行业数据实现司机与货主分钟级车货匹配,提升单车运行效率30%以上。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新增超100个新职业。
五是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普惠水平,让民生保障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事项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数字化打破了传统公共服务中的“流程壁垒”“数据壁垒”。
我国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
较“十三五”末增长117%
近年来,我国数据产业发展乘势而上、逐步壮大。刘烈宏介绍,我国数据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大,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研究,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一方面,数据产业链加速形成。当前,数据技术正从商业智能(BI)向人工智能(AI)加速演进,以数据深度挖掘和融合应用、算法算力和数据高度集成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数据驱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产业创新不断深化,催生出“数据即服务”“知识即服务”“模型即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2024年,上市数据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79%,年均增速达到15.7%,产业链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另一方面,数据产业呈现集群发展态势。长三角形成了多层次、全链条的数据产业生态,2024年,长三角数据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2.6%,集聚数据企业超10万家,成为我国数据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资源要素富集、技术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吸引了大量头部企业和创新主体,产业生态化集聚趋势较为明显。
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超30万亿
人工智能应用规模快速增长
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数据在推动“人工智能+”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特别是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至关重要。据介绍,2024年初,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为1000亿,截至今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万亿,1年半的时间里增长了300多倍,反映了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规模的快速增长。
刘烈宏表示,我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我国高度重视数据工作密不可分。我国是第一个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多措并举促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强调“人工智能+”行动到哪里,高质量数据集的建设和推广就要到哪里。
截至6月底,我国已建设高质量数据集超过3.5万个,总体量超过400PB。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推动数据交易需求的攀升,截至6月底,各地高质量数据集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交易机构挂牌的高质量数据集总规模达到246PB。此外,国内多数模型训练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超过60%,有的模型已达到80%。中文高质量数据的开发和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模型性能的快速提升。
“‘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刘烈宏表示,展望“十五五”,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征程上取得更大成就,推动数据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全体人民更好地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
(编辑:王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