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广东作为全国数字经济排头兵,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首次突破7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52%左右,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为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实践基础。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践,建议“十五五”规划构建“技术突破—产业升级—治理创新—生态协同”四维体系,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强化原创技术攻关,构建自主可控的数字产业体系。当前我国数字经济面临“大而不强”的结构性矛盾,广东电子信息产业90%以上的芯片、85%以上的智能手机元器件、95%以上的汽车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中央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数字技术突围工程”,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布局国家级实验室。要支持深圳“鹏城云脑”等平台建设,力争在算法框架等“根技术”领域突破;借鉴广东“强芯工程”经验,推行“揭榜挂帅”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
建议梯度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赋能千行百业行动计划”:支持华为、格力等龙头企业建设灯塔工厂;针对中小企业困境,推广广东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经验,建设区域型转型促进中心,提供“诊断—改造—融资”一体化服务。特别要重视传统产业改造,在纺织、家具等优势产业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要素赋能实现“老树发新芽”。
二是创新数据要素治理,实现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广东作为改革先行区,数据这类新型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是激发当地数字经济活力的关键。国家数据局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建立数据产权分置制度、完善数据交易规则等任务。建议实施“数据要素流通工程”:建立数据产权分置制度,明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归属;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升级为国家级交易所,探索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推广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粤港澳大湾区应率先探索“数据特区”建设。依托横琴、前海等政策优势,建成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打通医疗、交通等领域数据壁垒。参考广东“一网统管”经验,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数据标准体系,解决AI医疗“数据孤岛”问题。
三是培育低空经济等新赛道,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低空经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截至2025年7月,广东省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占全国的10%以上,居全国首位,形成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格局,无人机产业链成熟,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建议国家层面将低空经济纳入“十五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天空之城”培育工程:建设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突破5G-A与毫米波融合技术;建立低空交通管理体系,划分不同风险等级空域;培育龙头企业梯队,形成“研发—制造—运营”全产业链优势。
新赛道发展需要新治理模式。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既要尽早规范、不可疏于治理,也要注重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允许广州、深圳、珠海开展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明确低空飞行器安全责任归属;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在飞行器适航等领域主导制定国家标准,提升国际话语权。
四是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数字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截至2025年7月底,广东省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达3万家,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的20.5%,居全国首位,但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当前,科技行业高端人才流失现象值得警惕,凸显人才政策优化的紧迫性。“十五五”期间应实施“数字人才跃升计划”:改革高等教育体系,与粤港澳高校合作开设人工智能等专业;推行“数字工匠”培育工程,提升传统产业工人数字素养;优化人才政策,借鉴“百万英才聚南粤”经验,打造全球数字人才高地。
人才培养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明确企业培养主体地位,支持华为、腾讯等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将前沿领域实践案例纳入教材。在医学院校增设人工智能课程,培养临床AI工程师。
五是健全法律法规与伦理体系,实现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十五五”期间应加快完善数字领域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中算法开发商、医疗机构、监管部门的责任边界,建立赔偿机制;制定全国性数据安全法实施细则;设立国家级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委员会。
监管模式需要与时俱进。推行“沙盒监管”制度,对AI大模型等新技术开展试点;建立数字经济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数据互认机制,为企业出海扫清障碍。
站在新起点,“十五五”规划应把握数字化融合发展契机,以广东等先行地区实践为基础,构建更具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产业瓶颈,以制度创新释放数据价值,用人才创新夯实发展根基,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