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工智能+”惠及民生发展

发布时间: 2025年10月09日 文章来源: 中国甘肃网

人工智能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革命性技术,“人工智能+”是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2025年的“人工智能+”,正在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智能的技术、更高效的创新,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智能时代的受益者。

在政策支撑中把握机遇。中国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把人工智能定位成国家战略,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快速发展,从跟着别人跑到并肩跑,各领域已经实现领跑。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从5年前的1400多家,到如今超过5000家,平均每11小时就冒出来一家。中国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利数已经占全球60%,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创新指数稳居世界第一梯队。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国家发力与政策托底。2016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2017年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壮大人工智能产业,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2025年8月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此,各地要抢抓机遇,用好用活各方面的政策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夯实基础中提质增效。推动人工智能发展,除了政策支撑之外,还要夯实基层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各地要结合实际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座。要在算力、数据等关键领域超前布局,及时打通堵点卡点。丰富的数据、完备的产业链、超大规模的市场,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硬家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发布,让人工智能和各行各业都深度绑定,推动各行业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让商品更好、购物更爽、消费更有趣,激发了消费动力。推动人工智能融入日常消费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手机、可穿戴设备、影视制作,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落地,“人工智能+”行动将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服务消费领域,解锁一批智慧新场景,培育一批消费新业态。

在广泛运用中惠及民生。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让人工智能技术为民生发展带来更多好处实惠。在养老方面,一些养老院里的养老机器人(20.340, 0.84,4.31%)已经正式“上岗”,测健康、做护理、陪聊天,为老有所养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据悉,3到5年之内,养老机器人将会从养老机构走向养老社区,甚至走向千家万户。在民生福祉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养老托育,让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温度,让服务有了智慧,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生产发展方面,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值;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还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6300多家先进级、3.5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各地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科技发展成果更多惠民人民。(李萍)

(编辑: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