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未来:厚基5G 拥抱AI
从愿景到实现,6G关键技术性能已得到初步验证;从发散到收敛,业界6G技术共识已初步形成;从模糊到可见,6G技术产业现状已初步明确。即将走完的2025年,我们迎来了6G技术的创新加速突破、产业全面启动,也看到了6G更多确定性的未来。
中国6G研发步入第二阶段
目前,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关键技术试验,进入开展技术方案试验的第二阶段。11月13日开幕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为我们带来了6G发展振奋人心的消息。
我国于2022年启动6G技术试验,分三个阶段推进:2022年至2024年为第一阶段,开展关键技术试验阶段,明确6G主要技术方向;2025年至2026年为第二阶段,开展技术方案试验阶段,将面向典型场景及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2027年至2030年为第三阶段,开展系统组网试验阶段,将研发6G预商用设备,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
目前,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关键技术试验。其间,我国已基本摸清了6G潜在关键技术能力底数,推动重点技术方向形成业界共识,推动纳入国际标准研究范畴,逐步构建起6G研发验证能力体系。
2025年,我国启动6G发展的第二阶段技术方案测试,开始了怀柔外场建设,已完成五大技术方向57项测试用例,技术方案验证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组织全球主流设备企业全面参与6G技术试验,构建起技术攻关、技术验证、迭代优化三位一体的研发验证体系,促进技术孵化和共识形成。
5G挖潜为6G演进筑牢基础
到2040年,6G连接数有望超过50亿,占全球移动连接总数的一半。这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的最新预测。在6G发展走向深入之际,与会专家“6G要保持客观理性态度”的提醒显得尤为切中肯綮。
“这个进程显示了6G未来发展的潜力,但我们也注意到在6G发展的过程中,4G,尤其是5G仍将发挥重要作用。”GSMA大中华区总裁斯寒的观点在与会专家的发言中得到呼应。统筹5G、6G发展节奏,充分释放5G潜力,才能为6G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6G发展并非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演进‘上台阶’的过程。第一版6G标准做到对目前5G、5G-A有所提升就可以了。”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
“我们要意识到,6G是5G持续演进的结果。GSMA倡导‘两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充分释放5G潜力,把5G这条路走稳、走实才能让它真正服务好数字社会,兑现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诺。第二步才是基于5G打下的基础,水到渠成地迈向未来的6G。”这是GSMA对于6G发展的鲜明观点。
如何走好第一步?斯寒表示,中国在基础设施、创新驱动、投资引领、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做法就是最好的范例。“6G发展一定是以5G独立组网和5G-A为基础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面向6G的征程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只有怀着开放态度,并在标准制定、技术演进中坚持务实的方法,才能确保6G的创新能服务产业和社会的共同利益。
终端成为6G与AI融合的抓手
6G的发展恰逢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与网络双向赋能已经成为6G发展毋庸置疑的共识——不论是网络的内生AI架构,还是通感算一体化都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不过,AI终端或许是6G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的核心载体与关键交汇点。
移动通信每一代演进都与终端能力的显著提升紧密相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尽管5G网络在带宽、频效和能效上相比4G有了显著提升,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流量增长并未完全跟上网络能力的提升步伐。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接入设备和移动经济支柱的手机,在5G时代并没有迎来革命性的变革。
终端的计算与业务生成能力不足导致在一般消费应用场景中,用户难以充分体验5G的优势,但随着AI手机等人工智能终端的到来,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变。邬贺铨认为,6G与人工智能的交汇,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未来需以终端创新为抓手,打造6G发展新生态。
可以说,6G发展能否成功既要看网络能力,更取决于展现网络能力的终端。
但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其未来服务形态难以预测。AI技术和应用快速迭代创新,对6G网络能力标准也不断提出要求,对6G框架、标准还会产生很大影响。也正因如此,IMT-2030(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要将6G建成一个数字化、智能化、融合通感算智的平台,一个能够为人工智能业务提供高水平服务的系统。
AI手机、AI PC、AI AR/VR、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智能网联车……期待这些未来的终端能通过6G网络为我们带来更个性化的内容、更多元的终端连接组合、更泛在的终端服务场景。
(编辑:王胜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