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加快立法进程为AI医疗明责定界
利用人工智能(AI)解析患者基因信息,可预测疾病风险;AI辅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治疗推荐和精准用药方案……当前,AI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推动医学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
为有序推动AI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等场景的应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人工智能+医疗卫生”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持续关注的领域。多位代表和专家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围绕AI如何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怎样助力中药药品研发等方面,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分析,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加快AI医疗立法进程,助力AI更好赋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智慧赋能基层诊疗升级
《实施意见》要求,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深化重点应用方面,《实施意见》首先提出“人工智能+基层应用”的具体举措,要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能应用,注重以基层为重点,强化医学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作用,提升诊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慢病协同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医智能辅诊等便民惠民服务智能水平。
长期关注基层医疗发展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耿福能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还较为薄弱,基层医疗设备匮乏与人才断层极易导致“小病拖大、大病误诊”。
“AI可以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耿福能注意到,当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已开始利用AI辅助参与问诊治疗,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他以乡村医生为例称,以往乡村医生诊疗手段局限,AI的加持能让其诊疗能力提升很多。比如,好医生集团构建的“四科室一特色”体系,涵盖病理、影像、检验、药剂及特色医疗科室。伴随技术革新,X光、DR等设备小型化,血液检验精准度大幅提升,乡村医生可精准判断疾病类型,用药更加具有针对性。
《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基层医生智能辅助诊疗应用,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建立基层智能辅助诊疗应用,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疗、处方审核、随访管理、中医诊疗等智能应用,提升基层全科辅助诊断、疾病鉴别诊断、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等服务能力。
为了让先进科技全面惠及老百姓,缩小城乡医疗水平差距,耿福能建议,进一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同时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让更多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耿福能说,AI与基层医生应当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比如,基层医生在慢病管理、医患沟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AI与基层医生的协同发展将是今后基层医疗服务升级的重要方向。
科技助力中药全链革新
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信息时代下,中医药数字化转型时不我待。
“人工智能+中医药”是《实施意见》的一大重点内容,其中针对中药专门提出,加强中药全周期智能管理,鼓励中药研发机构和种植、生产企业构建中药材全流程追溯系统,探索道地药材种植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生长全过程监测、指导及追溯,推动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信息数字化采集、智能分析,实现中药种植、加工、使用的全流程智能管理。
在耿福能看来,中药研发特别是在新药研发环节中,科技手段大有可为。他建议,设立专门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AI数据模型助力新药研发,这样有助于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
作为一名来自医药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菁对此深有体会。
“中医药拥抱现代科技是大势所趋,产业智能制造也是必经之路。”赵菁举例称,AI可以分析中药材种植环境数据,优化种植方案;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设备运行、药材处理情况,自动调整参数,保证生产工艺精准执行;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提前维护,保障生产连续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药品生产过程可追溯,达到药材、饮片生产规范化、制剂生产智能化和质量监测在线化、全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化,保障产品质量。”赵菁说。
《实施意见》明确,要支持各地综合中医临床数据和中药应用数据,建立快速高效的组合药物优选模型,辅助中药组方优化和创新中药研发。
期待立法划定安全底线
在AI的加持下,医疗卫生事业正在迎来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发展中拧紧“安全阀”,也是必须关注的核心内容。
《实施意见》就安全监管作出规范,提出要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机制,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服务对象、产品用途、风险等级制定评估标准和指南,明确监管职责。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研发、审评、准入、应用等各环节监管,开展应用监测评估。
AI技术需要基于海量数据,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实施意见》强调,要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科研机构等的安全防范,建立临床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制度,制订数据安全管理和个人信息保护负面清单,建立健全智能应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促进数据规范流通共享。同时,要求对医疗质量安全、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开展穿透式监管,加强动态监测和预警。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看来,除数据安全外,当前AI在医疗领域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法律、应用安全等问题。比如,《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未明确AI作为“医生”的法律地位,这可能导致发生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时责任难以界定。
此外,由于技术局限和数据偏差,AI医疗可能存在一些算法漏洞,对患者安全构成威胁。目前AI在医疗中的应用范围和使用边界等也尚未明确界定,这有可能导致AI医疗的使用不当,带来安全隐患。
“AI是提高医疗水平的重要帮手,应通过立法等形式,使其应用更加规范。”甘华田建议加快AI医疗立法进程,尽快制定和完善AI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等。(记者 赵晨熙)
(编辑:旦知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