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化>规划政策

遏制科普类谣言亟须专业和法治双拳齐下

发布时间: 2024年03月26日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近期,有自媒体挑起外卖食品安全的话题,炒作“外卖黑勺是最脏的”“一年点外卖近300次,小伙被查出胃癌”“外卖中的微塑料两小时就可进入大脑”等似是而非的内容,个别话题甚至冲上热搜榜单。这些话题打着“健康科普”的旗号,有的还附上所谓“权威实验”“检测研究”做背书,实际上多为故意夸大或恶意提炼,目的在于通过制造“食品安全焦虑”获取流量,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外卖食品到底安不安全?这是一个典型的伪命题。每当这个话题被翻炒一次,食品学、营养学权威专家的意见就要被拿出来科普一次:外卖食品与餐厅堂食具有同等水平的安全保障,外卖食品虽然增加了送餐环节,但并不会减损安全性;同时,消费者只要进行科学的选择(如多选水焯、炖、蒸、轻煎、烤、拌等方式烹调的食品,少选油炸、烧烤食品),点外卖同样可以保证营养和健康。

至于外卖中“微塑料两小时进入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辟谣:微塑料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关于微塑料对生物、人体的危害目前缺乏定论,人体摄入微塑料进入消化系统后很快排出体外,尚无科学证据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6部门发布的《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没有直接与微塑料相关的物品纳入管控。

近年来,类似这种以“健康科普”为名博流量牟不当利益的操作时有所见,且受害者不止外卖行业。今年全国两会上,依法打击“科普类谣言”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孙宝国提交《关于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塑造风清气正舆论环境的提案》,建议加大对食品领域不实信息、顽固谣言的科普宣传力度和清理整治力度,进而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谣言治理体系。

孙宝国委员强调,近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屡禁不止,造谣者利用群众对食品安全缺乏了解和焦虑心理,恶意造谣谋取个人利益,动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这类谣言虽然多次被辟谣,并且相关科学解释已成权威定论,但仍被反复提起蓄意炒作,成为“顽固谣言”。对此类谣言,需要快速、反复地破解,要自信、有技巧地讲好食品与科学、食品与文化的故事,传播健康科普正能量,为食品产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遏制打击健康科普类谣言,亟须专业力量和法治手段双拳齐下。一方面,权威专家、科普工作者和专业机构、新闻媒体应积极履行健康科普职责,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传播力方面的优势,针对形形色色的健康科普类谣言特别是“顽固谣言”,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批驳,力争使“辟谣跑过谣言”,让谣言失去市场。网络平台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内部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对不实信息的干预清理机制,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整治惩处力度,让谣言无处藏身。

另一方面,有关职能部门、监管部门、司法机关应积极主动履行职能,对恶意编造、传播科普类谣言造成严重影响的须依法追责,直至对造成特别严重影响的追究刑责。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不良信息以及其他网络黑灰产治理难题,检察机关正在积极探索公益诉讼解决方案。将公益诉讼手段引入网络谣言综合治理体系,体现了以法律重拳惩治网络谣言的新思路,为以网络善治促进社会善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赵姜)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