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化>规划政策

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 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4日 文章来源: 人民邮电报

226个省、市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开放有效数据集超34万个;首批20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发布,挖掘并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推进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提供制度保障……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数据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取得新进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则等作出部署,为下一步推进数据领域的改革发展指明方向。7月22日,国新办举办“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国家数据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未来将坚持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主线,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促进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同时,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加大政策供给

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

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部署,要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刘烈宏表示,要先立后破,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抓好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政策制定,加快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符合市场规律、契合发展需要的基础制度。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目前国家数据局以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目标,正在抓紧起草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政策文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解决实践难题,提供具体明确可落地的规则指引;坚持促进流通使用,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试点探索,确保政策制度来源于实践又能有效指导实践。”国家数据局政策和规划司负责人栾婕说。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数据要素市场还处于“做大蛋糕”阶段,数据流通交易的规模、效率、规则均有待提升。栾婕表示,从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出发,要着力构建数据流通交易体系,确定数据流通交易发展的目标等。在收益分配制度建设方面,更聚焦激励机制建设,发挥价格形成机制作用,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安全是底线。在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探索新型安全治理机制,将安全贯穿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数据基础设施是数据基础制度落地和数据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承载,是全面促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就像食品需要冷链一样,数据流通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刘烈宏说。

近年来,各地方、行业、领域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形成了隐私计算、数据空间、区块链、数联网等多种技术解决方案,为数据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刘烈宏表示,未来将注重发扬基层首创精神,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地方开展试点探索,打造数据“冷链”,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作出新的贡献。

激活数据要素潜能

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不仅自身经济价值巨大,还可以显著提高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为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去年底,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数据赋能场景不断丰富,数据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数据利用机制加快探索,初步实现了以“用得好”来促进“供得出”“流得动”的既定目标。

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的卡点堵点问题。在公共数据供给方面,近年来,国务院共发布了六批共享责任清单,有力支持了“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等便民服务。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已有226个省、市建立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目前开放的有效数据集超过34万个。

如何更好地促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司长张望表示,一方面,将持续做好政务数据共享和公共数据开放工作。另一方面,要将授权运营作为共享开放的重要补充,重点解决好数据供给和使用管理权责不清、供数动力不足的问题。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和运营机制改革,厘清数据供给、使用、管理的权责义务,激发供数动力和市场创新活力。

需要明确的是,数据必须融入经济社会活动中才能发挥其价值。无论是培育新动能还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都需要加快数据产业发展,向数据要动力、向数据要潜力。因此,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对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刘烈宏表示,要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做强做大数据产业。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壮大数据企业,完善数据流通交易服务生态,打造竞争有序、繁荣活跃的数据产业。(作者:本报记者 邓聪)

(编辑:旦增尼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