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城市空间网络化
城市空间决定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态,伴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兴起,网络化成为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发展导向。数字时代的城市空间网络研究逐步由现实物质空间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更加重视城市间的互动及其所嵌入的网络环境。
在传统城市空间网络研究中,要素流动的载体以城市间的实体基础设施为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综合交通实体流,即人流、物流、交通流进行空间网络运作。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之间的虚拟网络设施得以建设并不断发展。虚拟网络设施主要通过互联网、科研服务和生产性服务平台打通城市之间的资金流和信息流。由此,在实体流和虚拟流的双重作用下,研究城市内外联系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的影响,尤其是电子信息流动的影响日益被重视,对城市发展边界的界定也逐渐模糊。同时,伴随着城市功能的地域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对城市空间网络的研究进一步从圈层式聚集型向网络化扩散型转变。
区别于传统城市空间网络研究以实体空间为主体,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将城市空间研究由实体区域拓展到了数字维度,使得城市空间网络研究更加关注城市间的互动及其所嵌入的网络环境,数字技术深化了城市空间网络去中心化的表现特征。去中心化并非指城市没有中心,而是意味着在城市中会形成多个中心,这从根本上挑战了早期解释城市空间网络的中心地理论。数字时代的城市空间网络研究认为,信息聚合无处不在、网络接口复杂多样,每个节点都处于动态联系中,并且可以与其他节点进行自由连接,从而推动形成阶段性的中心。但是此中心并不是稳定不变的,会随着“数据场”的变动而不断变化。不仅如此,去中心化的研究更加关注在城市空间网络中生产力等要素的流动,尤其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非正式信息,而无空间差异的信息传送减弱了面对面交流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由此,人们可以摆脱空间限制获得各种商品和服务,这使得城中心和边缘的居住条件差异性减弱,造成要素流动不再是传统中心地理论所认为的单向流动,而呈复杂多样的多向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空间网络多中心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城市规模不仅是城市网络空间研究涉及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其通过在空间上配置资源和要素来影响城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质量。在数字时代的城市空间网络研究中,城市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的重要性被弱化,而对要素流、信息流的重视程度被提高,由此中小城市获取资源的途径更广、机会更多,推动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导向由极化向均衡化发展。关于城市空间网络运行机制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有助于实现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发挥正外部性。尤其是,区别于依靠人流、物流等实体要素流来建立城市之间联系的高额运输成本,互联网的普及扩大了信息传输范围,从而弱化了地理位置对于企业、个人发展的影响。而且,依托数字技术形成的城市空间虚拟网络研究更加关注中小城市的成长与发展。这也意味着,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化发展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供空间,夯实了城市空间网络研究的发展基础。
诚然,数字技术改变了城市联系的构建模式,赋予城市发展新动能,为城市空间网络研究带来新的契机。但需要指出的是,深化城市空间网络的研究也需要注意数字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数字时代的城市空间网络研究,在充分关注数字技术推动区域重构和网络建设的内在潜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并探讨其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化解办法。
作者:于斌斌(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编辑:旦增尼玛)